如写这样的一段代码: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int i;
{
int j=1;
i=j;
}
如果这段代码是存在于类定义区域,那么我们知道它是个普通的语句块,用于初始化类属性的内容,它会在类实例化的时候被调用,里面可以执行一些方法。
在很多实例里,它会用于单例等模式,之前加上一个static,来为复杂的类初始化内容,可以避免一些由于加载顺序引起的运行期异常。
但是,如果这段代码出现在方法里呢?
它基本一点意义都没有。在我自己从前的想法里,它就是个把代码括起来的格式,没有其他。
今天写了一点和“语句标签”相关的代码: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label17: int i;
int j;
ThreadGroup[] arrayOfThreadGroup;
if (flag)
break label17;
return 0;
在“:”位置出现了异常“Syntax error on token ":", { expected after this token”。
即是说,当代码无法单行存在的时候(int i在方法体内部必须有明确的实例化/赋值位置),label17需要用语句块标明。
正确的格式是: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label17: {
int i;
int j;
ThreadGroup[] arrayOfThreadGroup;
if (flag)
break label17;
return 0;
}
或者:
label17:
int i;
int j;
ThreadGroup[] arrayOfThreadGroup;
if (flag){
break label17;
return 0;}
再来看个错误的用法: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label13: int x = 0;
很明显,在标签后有个默认的单行语句块,这个x在以后的任何位置都无法被使用到,错误。提示如下:
Multiple markers at this line
- x cannot be resolved to a variable
- Syntax error on token "int", delete this token
正确的格式有两种:
复制代码代码如下:
int x = 0;
label13: x = 0;
或者
label13:{ int x = 0;}
于是推想,以前的一个思维误区,for(){},if(){}之类的用法中,逻辑if()和语句块{}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两种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