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史晓东教授团队凭借其“基于甲骨文多模态大模型的多元信息甲骨文辅助考释模型”,在“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TOP10殊荣。该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为破解甲骨文这一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这项研究不仅能够提升甲骨文考释的效率,更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史晓东教授团队的“基于甲骨文多模态大模型的多元信息甲骨文辅助考释模型”入选“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项目TOP10榜单,为甲骨文的现代化考释开辟了新路径。
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现代汉字的源头。然而,传统的甲骨文考释依赖专家的人工解读,工作繁琐且耗时。尽管采用字形分析和辞例研究等方法,解读过程依旧困难重重。近年来,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的崛起,为甲骨文的辅助考释提供了新思路。
厦门大学团队提出的“基于甲骨文多模态大模型的多元信息甲骨文辅助考释模型”正是依托AI技术的语义表示能力,通过系统整理和构建大规模甲骨文数据集,利用跨模态理解能力提升考释效率。该项目设计了多个与实际考释密切相关的任务和评估方法,包括跨字体图像映射、跨字体IDS解码、甲骨字与现代字的对译关系等,旨在通过这些技术方案有效训练多模态大模型,辅助甲骨文的考释。
此外,项目还设计了融合音、形、义、用的端到端综合考释模型,利用字形结构、语义关联、同音通假和用法聚类分析,开发出更轻便的考释系统,以适应资源有限的实际应用场景。
据悉,“探元计划2024”是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联合多家机构发起的,旨在推动文物保护与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厦门大学的项目团队凭借多年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深耕积累,成功获得认可。史晓东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的现代化,助力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该项目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厦门大学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肯定,也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甲骨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