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審制度是網路產品管理的重要手段,評審制度貫穿產品管理的策略規劃、產品設計、技術實現、產品營運、產品行銷等各個環節。可以說高效率的評審制度是一個公司產品管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簡單列舉一下評審制度的一些價值:
透過評審制度可以幫助利害關係人達成對產品建設目標的一致理解;
透過評審制度可以對產品規劃方案、產品需求方案、技術方案、營運方案、行銷方案等的品質進行把關,提升產品品質;
透過評審制度可以對產品規劃建置過程中的關鍵點、風險點等進行把關,降低專案實施的風險
透過評審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參評人員的能力;
透過評審制度來對方案進行把關,確保系統產品架構、架構設計的精神始終如一地貫徹下去
儘管產品評審如此重要,但似乎沒有哪家公司的評審制度是高效的,大家都在抱怨評審制度的千萬罪惡,評審會議或是演變成了過形式,或是演變成了各大陣營的PK大會。關於評審制度,在各種軟體工程的圖書及方法論都有所涉及,這裡的重點不是討論評審制度的通用準則(例如產品評審那點事),這裡主要討論一下一個平台型的產品在運營過程中怎樣透過評審制度來把關。
1、建設期項目VS. 營運期項目
對於諸如支付平台、開放平台這類採用了產品平台理念的互聯網產品(產品平台),其處於建設期的產品的專案管理與處於營運期的產品的專案管理所面對的挑戰不盡相同。
之所以強調這些產品平台,主要在於對於許多網路產品而言,主要邏輯就是網站前端,因此這些網站的評審相對容易,只需要採用原型驅動的方式。但對於這些平台化產品,不單純只是一個簡單的網站頁面開發工作,這些系統最複雜的邏輯一般在於後端的業務規則、業務邏輯,而這些並不是一個原型就能夠說明清楚的。
1)、建設期工程特徵
專案週期相對長,例如1個月以上
專案資源相對於充裕,可以單獨專案組形式運作
專案管理可採用傳統專案管理方式或敏捷專案管理方式
專案前期準備工作相對充裕,例如產品文件相對完整、完整的原型、完整的專案規劃、專案立項討論會/需求討論會等、市場研究/競爭對手產品分析等等
專案相對獨立,受到其他專案的約束較小
2)、營運期項目特徵
週期較短,大部分為2週以下
資源有限,專案組成員可能還要並發維護其他產品
由於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張,熟悉產品及技術架構的人員始終稀缺,這些人一般都會負責一些重點新項目,必須在工作中幫助新人熟悉系統
專案管理一般採用Scrum、XP這樣的敏捷專案管理方式,甚至是裁減過的敏捷開發
專案準備不是很充裕,也不可能準備充足後再做
專案需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進行最佳化、重構,不能影響現有系統。對於營運產品,產品架構、系統架構的就是在一點一滴的修改中失控、變形的,必須有機制來控制這些因素
這裡重點討論營運期的產品評審、技術評審的方法。
2、營運期產品評審的原則
不管再緊急的專案都必須做產品評審、技術評審
評審必須保持敏捷性
評審的形式不重要,評審! =開會,評審的形式可以正式評審、也可以為非正式評審。評審最核心的是需要有熟悉系統、有能力的人對方案進行把關
評審的目的不是找出最優的方案,而是在現有資源限制下最合理的方案
沒有完美的評審制度,關鍵在實務上持續優化評審制度,建立適合自己公司狀況的評審制度及跟進措施
3.營運期產品評審的方法
對於營運期的產品評審而言,並沒有最佳的實務方案可供參考,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現實的業務狀況,不同的業務模式有不同的評審方式。可以說對營運期的產品進行高效評審是門平衡的藝術,必須均衡管理規範性、敏捷性、業務現實的要求。只不過整體而言,營運期產品評審的方法核心都是相同的:基於團隊協作前提下的持續改善。
營運期的評審制度需要營運期間的產品研發流程支援。應制定針對營運期產品研發的簡化流程(相對於建設期的產品研發流程而言),以便從其他流程環節的收集暴露評審制度的問題,來確保產品評審制度的持續優化。例如透過品質測試、營運、銷售、行銷等環節的回饋,發現評審制度失效的項目,納入案例庫,持續優化研發流程、評審制度
建立必須進行評審的硬性標準,細化成可量化的checklist形式(簡單為第一準則)
例如開發時間1週以上或少於1週但涉及重點業務模組的都必須經過評審。之所以要採用工期及影響1刀切的方法而非採用介面人來評估是否需要評審,主要是避免太多的人為因素導致評審制度流於形式。
對少於1週且不涉及重點業務模式改動的,由負責人來自行判斷。
評審必須有利害關係人參與,不能單純讓產品人員、技術人員自行評鑑。例如:產品方案必須有技術人員、營運人員、財務人員等;技術方案必須有產品人員、架構師、業務專家等。參與評審的利害關係人有權將方案打回重做。當然這有牽涉到另一個更大議題:團隊協作問題,如果一個團隊無法建立信任關係,那麼再完美的製度都會變成PK會。
評審人不需要做全面評審,只對需求關鍵點、關鍵業務規則、風險點的方案做評審,以確保評審的高效性。評審結果需要記錄相關的流程表單中。
建立評審案例庫,定期(每月)過評審案例庫,持續優化評審制度。評審案例的總結對事而非對人,不要讓評審人有必須對結果全面負責的負擔。
一個制度的執行不在於制度最初定義得多麼的完美,關鍵在於制度能否持續不斷地優化。持續優化/持續改善/持續改善是各種管理方法眾所周知且行之有效的核心秘密之一,但也是最難貫徹執行的,尤其是相對於那些管理時尚流行語,提持續改進太沒新意、太沒高度了,於是乎我們都指望有「銀彈」來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文章來源:出家如初,成佛有餘轉載請註明出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