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佈局看中美AI發展路徑差異
作者:Eve Cole
更新時間:2024-11-14 10:04:08
人工智慧(AI)作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受到包括中美等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但由於國情不同,各國在發展AI產業呈現出各有專注的趨勢。相應地,各國不同的發展策略與路徑,也為各國AI產業乃至社會塑造出不一樣的未來圖景。以中美兩國為例,中美兩國的共同點在於都長期重視AI的發展。中國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規劃了AI產業的「三步驟」 發展目標。而美國則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2013年發布智慧城市、城市大腦等AI計劃後,在2016年便將發展AI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倡議。但兩國的AI產業發展也存在鮮明差異。美國有一定先發優勢,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人才培育等方面深耕已久,目前仍處於領先地位。在產業協同和創新環境方面,美國也擁有良好的基礎,使其能夠充分利用雄厚的企業實力和市場調節機制,快速展開AI的佈局,打造深厚且完整的AI創新生態。同時,以創投為代表的技術融資,也有效填補了AI大模型訓練計算量增加產生的龐大資金缺口,在推動AI新創公司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較之下,中國則屬於AI產業的後來者。一般來說,後來者要實現追趕,不能完全遵循既有邏輯,而是要盡可能透過研發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徑發揮試誤成本較低等後發優勢,並更積極地尋找突破點。因此,為了加速AI技術發展應用,中國更加重視政府的引導與支持角色。從中央到地方,我國透過設立專款、提供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研發等方式,盡量加速建構AI產業生態,為產業發展創造最優質的環境。中國的企業也充分揚長避短,儘管在基礎研究等方面相對落後,但中國企業在AI產業鏈整合方面展現出強大的能力,利用其在電商、金融和城市管理等各領域優勢,積極推進AI技術與實用場景的結合,縮短研究轉換與技術落地週期。此外,中國市場規模龐大,用戶普遍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較高,這都成為中國AI產業加速發展的助力。現今,中美兩國各自在AI領域都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兩國對於未來AI發展路徑與其定位的差異也正逐步具象化。以提供AI所需算力的資料中心建置為例,美國大型科技企業著眼於最大化運算效率、提升服務品質等目標,會把算力及資料中心集中佈局在一些技術和市場條件都很優越的地區,如靠近矽谷的加州以及靠近政治中心的北維吉尼亞等地,因此整個AI產業的群聚效應非常明顯。從結果來看,這一做法非常有利於大企業充分調動市場因素,鞏固其在創新科技方面的壟斷地位,越跑越快,同時卻難免會強化AI發展的產業和區域不平衡,令贏者通吃的問題愈發嚴重。中國在AI產業的發展和佈局上則有更長遠、更全面的考量。中國不僅希望實現技術發展全方位的迎頭趕上,也同樣將佈局AI作為協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契機。例如,中國一方面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設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和發展試驗區,以促進產學研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透過「東數西算」等國家級工程,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促進東西部協同連結。這在尊重市場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佈局,不僅有利於我國AI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也能實現最廣泛的受益。所謂「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中國採取的發展路徑,一是來自綜合考量後的佈局規劃,二是其他各項科學研究與產業成就讓中國有更多的選擇。高效供給調配資料中心用電的特高壓輸電、長距離低時延的資料傳輸技術、廣袤山川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冷源選址、建設洞庫式資料中心的基建能力…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前瞻佈局與協同能力是中國AI發展路徑的重要支撐。簡言之,美國的AI產業路徑可理解為最大化集中優勢、爭取不斷實現基礎研究等領域的突破;中國則更注重產業協同,在確保算力規模、時延等基礎指標的同時,平衡電能利用效率、算力品質與穩定性等各方面因素,以提質增效向新的產業高品質發展為目標。如今,中美兩國在算力、演算法等維度上的差距不斷縮小。截至2023年,全球算力基礎設施總規模達910EFLOPS,美國、中國算力基礎建設規模排名前兩名,算力全球佔比分別為32%、26%。事實證明,中國發展AI的一系列方法是有效的,也符合我國AI產業長遠發展的利益。未來,我國要持續發揮在政府主導、產業協作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推動AI產業的發展。無論中美,其AI發展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需要良好的政策誘因和產業環境,也需要持續培養和吸引人才、促進創新。這是實現AI產業高效率發展的基本法則。要實現中國AI產業的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取長補短,抓緊克服在基礎研究、尖端科學研究及創新生態等領域存在的一系列短板。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治理。在這一領域,中美不應只有競爭,更要積極合作,以便更好地掌握這項顛覆性技術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會、應對挑戰。希望美國的產業政策主導者能意識到中美AI產業合作的正面前景,為人類發展做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