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直指外帶平台透過演算法壓縮送餐時間,讓騎手們的工作難度越來越高、甚至越來越危險。同時,AI取代人類工作、自動駕駛取代千萬司機等新聞不斷刺激當前的「優化」環境。
那麼,AI 究竟是取代勞動力,還是輔助人類工作?這成為了關鍵課題。
11月5日消息,鈦媒體App獲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近期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招聘的AI 相關職業當中,大語言模式的自然語言處理職缺數較去年成長111%,深度學習職缺增加61%,機器人演算法職缺增加76%,自動駕駛的智慧駕駛系統工程師增加49%,導航演算法增加47%。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提到,2024年上半年,自然語言處理職位的平均招聘月薪達24007元,深度學習崗位月薪則達到26279元,比2023年同期增速分別為11%、2%,位列AI 相關職位前列。
顯然,隨著ChatGPT引爆全球生成式AI 創業熱潮,AI 技術一面在提高人類生活生產效率,企業加大AI 相關人才招募和薪資力度,另一面不斷用「智慧化」取代人類部分模式化工作,失業(被AI取代)成為了無數打工人心中的陰霾,人們發現,AI 在自動化客戶服務、編寫文字、美術設計和生成程式碼等領域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
高盛曾預計,全球預計將有3億個工作機會被生成式AI取代,包括律師、行政人員等重要職位。
一位AI 領域學者對鈦媒體App表示,當前中國人才市場已經處於“結構性調整”當中,很多公司為了“降本增效”,開始用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短期內造成行業人才供給不足,而長期來說,生成式AI對於人才市場和社會的影響將十分深遠。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對鈦媒體App表示,互聯網是處在技術發展前沿、不斷創新變化的行業,因此對於大模型技術的接受和應用也更快,在相關崗位的招聘上更快做出調整,這說明企業和職場人都在積極應對技術帶來的變化,而是否會出現新的用工模式變化暫時難以定論,但客服/運營、軟體/硬體研發職位內部易受大模型影響的工作在明顯減少。
學會投資「對賭」後
AI公司實施人才“對賭”
從尖端晶片到美元投資,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會愈演愈烈。而在AI 領域,掌握預訓練大模型技術發展的AI 人才,已成企業之間爭奪的對象,隨著中美科技角力的加劇,頂尖人才資源的爭奪戰已然成為焦點,一場圍繞人才的戰略較量早已爆發。
海外方面,近期,微軟AI副總裁、Phi小模型領導者Bubeck加入OpenAI;OpenAI CTO Mira Murati在離職後短期內成立了一家AI公司,已籌集超過1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並且邀請多位OpenAI核心成員加入其中;「ChatGPT之父」、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辭職後創立的AI 安全公司SSI成立僅3個月融資10億美元,估值已超350億元。
國內方面,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技術負責人周暢近期被曝出離職消息;曾任職於曠視研究院的周昕宇選擇加盟月之暗面;秦禹嘉被曝從面壁智能離職後,2024年初創立序智科技,數月後加入位元組跳動大模型研究院。
原滴滴出行AI Labs首席演算法工程師王磊(化名)更是被曝在一年多時間內從貝殼跳槽到兩家「AI六小虎」公司,前陣子又回到了貝殼,每家公司都只待了幾個月。
有相關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在入職上述兩家AI 大模型公司之前,王磊其實是簽署了「對賭」協議,大模型公司本希望讓他帶領團隊實施大模型訓練和研發工作,但最終發現他沒有研發出來成果,而且團隊使用了大量算力和資料轉移工作,最後在友好協商下進行辭職。
鈦媒體App了解到,為了將成本和研發落地最大化,目前頭部AI 公司和互聯網龍頭都已經開始與AI 人才簽署“對賭”協議,在某個時間段完成任務,否則自動離職,甚至要賠償一定損失。因此,這種「對賭」已經從投資人和創業家之間,走向了公司和AI 人才之間的角力。
報告也顯示,一線城市、省會城市的AI 發展水準較高,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領銜全國。其中,上半年,北京AI 相關職位數量佔19.1%,人才供給方面的AI求職人數佔比14.3%,AI專利數量達到2.3萬個以上,均居全國首位;而杭州是非一線城市中的「AI榜樣”,2023年,杭州人工智慧相關的專利申請數量超8000個,位居全國第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佳胤在解讀中表示,在AI時代,原地踏步的人將感受到更大的“威脅”,軟體/硬體研發、運維/測試兩大影響指數較高的職業,今年上半年較2022年的招聘職位數佔比下降,但投遞人數佔比卻都出現0.5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呈現出明顯的滯後性。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學習新技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則可能由於資訊閉塞,沒有及時獲得市場需求變化趨勢。
胡佳胤強調,供給端調整的滯後性是市場規律,但也提供了一個搶先出發的機會。職場人在關注就業市場變化趨勢的同時,儘早學習使用AI工具,並強化大模型無法取代的軟技能,如創造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驅使AI,才能擁抱AI。
李強對鈦媒體App表示,AI技術發展,在短期內造成某些行業的人才供給不足,但持續擁抱技術,AI和自動化技術會提高工作效率推動企業向更加靈活的用工模式,如項目製或合同制轉型,也會帶來更多高品質的職位。在網路時代來臨之時,大家也曾經面臨類似挑戰,但最後新技術帶來整個社會效率的提升,創造了許多網路產業鏈上的相關崗位,如跨境電商已經取代了大部分的傳統貿易。
62.3%的員工願意工作5年以上
員工要穩定企業則要“生存”
當前整個一二級資本市場處於下行週期當中,復甦緩慢,而大環境趨勢許多員工希望更加穩定的工作。
11月5日,智聯招聘針對職場僱傭關係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2024中國年度最佳雇主全國TOP100初選報告》顯示,在2024年全國百強雇主入圍企業中,62.3%的員工願意在企業工作5年以上,較未入圍企業高出12個百分點,較前一年提高了近18個百分點。這一趨勢反映出新質職場中,員工對工作穩定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強,也進一步證明了優秀的企業(雇主)對員工忠誠度帶來的正面影響。
以AI產業為例,許多企業依然需要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職場「老兵」。
報告顯示,目前AI 相關職位招聘當中,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職位要求3-5年經驗的佔比達到34%左右,要求5年以上經驗的佔比達14%左右。而大模型相關職位涉及程式設計、建模、演算法優化等多個面向的工作內容,專業技術門檻較高,因此職位學歷要求高、人才需具有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使得職位的工作經驗要求較高。
很顯然,企業要熟練的技術人才,職場員工也希望要更穩定的工作,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企業需要在市場當中“生存”,這也是大廠不斷優化員工、調整業務方向的重要原因。
身為自動駕駛領域的AI公司,11月5日,元戎啟行創辦人、CEO周光向鈦媒體App坦言,如今中國多家企業競爭自動駕駛能力,說到底還是AI 技術之間的競爭。 「我覺得未來會特別殘酷,今天其實已經有20-30家公司,都捲到了不要錢,它會存在很多競爭,不管是人才的門檻,那麼還有窗口期的門檻,我認為這塊不太可能會成為藍海,能活下來的企業不會特別多。
如今,加速AI化、數位化已成為企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智聯招聘報告稱,2024年全國百強雇主入圍企業中,70%的百強雇主獨立設置資訊化部門,相比2023年提升了9個百分點。據悉,今年2024中國年度最佳雇主·全國百強雇主的入圍企業包括360集團、TCL集團、史密斯、北方華創、比亞迪、博世中國、交通銀行、聯想集團、螞蟻集團、商湯科技、美團、寧德時代等。
展望未來,李強強調,許多員工如今開始關注企業的發展前景、工作氛圍以及公平的用人原則,當然也包括個人的職場穩定感和安全感。因此,未來雇主企業需要提供超越傳統的物質激勵,更重視營造健康的企業文化、提供職涯發展的機會,並建立更公平透明的用人機制等,推動打造新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