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和京東集團主辦的第五屆「未來法治與數位法學」國際論壇暨人工智慧時代的法治建設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網路與資訊法學研究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姜偉,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韓喜平,京東集團副總裁胡煥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王軼事出席論壇並致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雜誌總編輯黃文藝主持開幕典禮。
未來法治探索和數位法學研究,是數位中國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雙重戰略框架下,法學領域的重要使命和責任。該論壇的召開旨在進一步推動未來法治與數位法學領域的研究,加強未來法治與數位法學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全球數位經濟高品質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論壇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政府機關領導、著名法官及產業界代表與會,切磋碰撞,凝聚共識,多維度地研討未來法治與數位法學領域的法治命題與創新,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利明,英國女王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與技術法教授、全球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中心主任詹卡洛‧弗羅西奧,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資料法治實驗室主任、資料法治研究院院長時建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法學院教授梅夏英,最高人民檢察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副主任宋建立應邀出席並發表演講。
在「院長論壇」環節,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蔡紹剛,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郭靂,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尹飛,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教授、資料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彭誠信,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審管辦(研究室)副主任樊創,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楊德嘉圍繞數位時代法治建設相關議題分別作交流發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楊東,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政治部主任宋魚水共同主持並參與討論。
論壇上,蔡紹剛以「積極探索人工智慧輔助執法辦案努力實現更高水準數位正義」為題作交流發言。他指出,隨著數位社會的蓬勃發展和人工智慧的快速興起,人工智慧與司法審判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現實所需、大勢所趨,為推動審判工作現代化提供了強勁動力。蘇州法院在以人工智慧輔助司法辦案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現實性、必要性與可行性。自2016年以來,蘇州法院建設了以“卷宗生成+在線辦案+智能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智慧審判“蘇州模式”及無紙化辦案“千燈方案”,相關成果榮獲首屆人民法院改革創新獎等榮譽。去年以來,蘇州法院在全流程無紙化辦案基礎上,加速推進人工智慧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圍繞智慧輔助閱捲和法律文書生成兩個重點,建構起全國首個實現案件數據全量解析的司法人工智慧大模型,並基於此研發上線了「未來法官助理」——司法人工智慧輔助辦案系統。目前,已完成42類一、二審輔助審判模型能力訓練開發,約涵蓋全市法院全年15萬件左右的案件規模,形成了貫通訴前調解、司法審判等全流程,涵蓋輔助辦案、事務集約、風險防控、便民訴訟等多領域的司法應用場景,實際提升了人工智慧司法應用實效,有效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一是為執法辦案注入新動能。系統具備智慧進行電子閱卷、案件資訊智慧問答、法律文件一鍵生成等功能,大大減輕了法官事務性工作。今年1-10月,蘇州法院有653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使用該系統辦理案件11.2萬件,平均每個工作日完成智能閱卷案件479件、一鍵生成法律文書70份、AI助理問答80次,法官事務性工作負擔顯著減輕,閱捲和撰寫裁判文書時間縮短二分之一左右,法官對系統功能滿意度超過96%。從審判品質管理指標體系來看,今年1-9月,全市法院審限內結案率、超12個月未結案件等效率指標較去年同期趨優,並優於最高法院設定的參考區間。同時,將相關功能嵌入訴前調解平台,輔助調解員進行電子閱卷等工作,有效提升了訴前調解工作質效。
二是為司法管理拓展新路徑。系統可對案件排期、送達、報結等主要審判流程節點進行集約化管理,實現對超期等情形的自動預警提示、動態監控、線上留痕,實現了對案件辦理全流程的線上監控,訴前調解質效的即時監測、智慧預警,提高了司法管理精準化、精細化水準。例如,崑山市人民法院自主研發了以審判輔助事務集約化系統、審判流程節點管理系統和三級質效動態管理系統為核心的數位審管系統,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的精準度、時效性。
三是為社會治理提供新工具。利用AI大模型可對司法大數據進行深度關聯分析,對配對抓取的多部門資料進行預警提示,有針對性向相關單位發出風險預警及對策建議,助力社會風險防治。例如,蘇州中院借助司法大數據搭建“蘇州市社會治理司法指數一點通平台”,可精準分析特定區域、領域、企業矛盾糾紛發案特點、成因,有效助力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張家港市人民法院研發應用大數據社情民意感知交互平台,透過對社情民意的分析總結,可為糾紛處理和風險防控提供參考。
四是為司法服務搭建新平台。著眼為當事人提供線上線下相融合,涵蓋訴前、訴中、訴後一站式、全方位、多維度訴訟服務,讓數位法院建設成果更公平普及。研發升級AI智能法律助理“蘇法小融”,並與蘇州市面向市場主體和廣大市民的“蘇商通”“蘇周到”平台對接,為當事人和人民群眾提供智能化的法律業務諮詢、AI司法案例推送等服務。今年5月8日,蘇州中院及轄區十家基層人民法院全部設立面向廣大企業的助企發展司法服務中心,並同步上線智能法律服務助手,上線以來已為當事人提供在線諮詢、查詢服務8.2萬人次。
蔡紹剛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演進,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慧與司法審判工作的融合將有較大發展空間。下一步,蘇州法院將進一步搶抓機遇,持續拓展以未來法官助手為核心的司法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不斷提升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能力水平,努力打造司法人工智能應用的“蘇州典範” ,為推動數位社會和法治社會建設貢獻更多司法力量。
一是不斷提升系統通用能力。加強蘇州法院五個專業法庭之間資料整合協同,針對不同類型案件特點,分析、歸納、提煉出不同的法律推理模型,透過不斷優化和完善法律推理模型、不斷提升系統邏輯思維能力,切實提高人工智慧型系統回答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持續加強系統資訊收集處理能力訓練,使得系統能夠從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庫、案例庫、裁判文書庫等大數據中,透過關鍵字檢索進行精準匹配,為第一線法官辦案提供豐富的資料資源。
二是升級打造一個全場景的未來法官助手。將AI大模型與非同步審理、訴前調解有效鏈接,打造“法官數字小助理”,實現自動收集和歸納案件訴訟材料、自動歸納總結爭議焦點、自動完成庭前質證等工作。將AI大模型與法官日常事務管理相結合,打造“法官數字小秘書”,實現自動安排工作日程、自動分析提示審判數據,並自動對接輔助辦案團隊,為法官提供全方位的輔助事務服務。將AI大模型與大數據分析系統結合,打造“審判數據分析員”,能夠自動分析全量案件數據,提供綜合數據類案檢索、比對、統計服務。
三是進一步加強安全運作機制建置。採用資料加密、存取控制、稽核追蹤等先進的資訊安全技術,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的資料安全屏障,有效防範資料外洩、篡改等風險,確保審判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強化對人工智慧司法應用全過程的監督,確保及時辨識演算法漏洞、規避風險,確保人工智慧輔助裁判結果的可控性與可信性。透過參與業界標準制定、政策建議等方式,為人工智慧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提供法律保障。
四是著力鍛造一支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科技的複合型法官隊伍。加強複合型人才的選育管用工作,努力讓更多法官不僅在法律領域有深厚的造詣,對新興技術也有深入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能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處理數位司法問題,以更好地適應AI智慧時代發展需求,實際以更高水準的數位正義,更能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新需求、新期待。
蘇州中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審管辦主任趙海生,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吳萬江,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吳宏,蘇州中院科信處、研究室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