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相機的年代,人們會聘請畫師來捕捉並留下自己的肖像,宛如一幅幅生動的「照片」。近日,有人用AI繪畫技術成功地將北宋詩詞部落客——李清照的形象復原了。看到她的那一刻,彷彿經歷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邂逅,令人恍若隔世,與古人相遇。
我是北宋知名的詩詞博主,智性戀,是典型的ENFP(16型人格中的一種人格類型)——快樂小狗性格……”
短片的畫面裡,詩人「李清照」穿著宋制服裝,表情靈動,用當下年輕人常用的「潮言潮語」介紹著詩詞和自己的「朋友圈」。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AI人物背後的主創團隊不是「理工男」而是一群文科生- 2023年,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雨和15名師生發起「AILLM知否知否」項目,希望用AI技術和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還原歷史人物、傳播傳統文化。
今年10月,「李清照@涵宇宙」系列ai短片問世,建構出了一個包含著詩人、詩詞、時代、文化的「李清照宇宙」。
古典詩詞與通俗短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如何交會融通?一群學中文的老師和學生如何讓多姿百態的詩人穿越千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AI與詩詞,看起來相距甚遠,但對於深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餘年的楊雨來說,是又一次讓傳統詩詞文化煥發生機的實踐。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學科壁壘,讓詩歌飛入更多人的生活裡。」這些年來,楊雨做過許多嘗試——開展過文學與橋樑、材料學科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後來打造了一門中南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詩話橋」;和材料專家編過《金粉傳奇-粉末冶金與人類文明》,和物理專家合作出版了《物語詩心》…
一次次嘗試後,楊雨悟出了一條道理:文學的大膽想像、人文情懷的昇華在冥冥中不斷給科學發展指引著方向,而科學技術也踏實而嚴謹地回應、實踐著人類天馬行空的幻想。 “當中國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與最前沿的科技碰撞,會煥發出巨大的活力。”
於是,楊雨的目光轉到了AI與短片——建立古代詩人的AI數字人,透過短片的傳播,讓傳統的文化經典「走出去」。
「想像一下,李白、杜甫、李清照在數位世界中重生,講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分享創作心得,甚至進行詩詞創作。」楊雨說,在浩如煙海的詩人形像裡,團隊首先選擇了李清照。 “女性形象的被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於男性的,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個人生平、作品感情特別契合當代女性對自我獨立價值的追求。”
如果把「建構詩人宇宙」比喻成百米跑道,那麼確定人物只是站在了起跑線上,如何落地和呈現才是起步。為此,楊雨和學生們乾脆放開了限制,根據詩人所處的年齡階段和人生經歷來塑造不同的形象。
「現在我們處於製作初期,演繹的都是少女時期的李清照,學生們還找來了一位學校裡的年輕女同學來扮演,為AI提供素材,展現出李清照年輕時的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狀態。
今年年初,「AILLM知否知否」計畫正式啟動。楊雨和學生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科技。一開始,學生幾乎把國內外的AI軟體都試了個遍。
「這些軟體對中國古代人物的服裝、頭飾、形象的理解能力很差,生成的圖像幾乎沒有一張是正確的。」作為一個專業的文化研究團隊,楊雨精益求精。於是,她特別邀請了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來為團隊把關服飾,並根據詩人自畫像等史料設計出AI形象的服裝。
在「李清照@涵宇宙」已發布的AI短片裡,有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和他們的「朋友圈」帶來的節日祝福,有「該不該分手」的網絡熱門話題,也有用誇張的網絡語言和短劇式台詞嘩道來的詩辭典故。
「在創作時,我們更把自己放在受眾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我們能提供什麼。」學生創作的第一版腳本,楊雨並不滿意。 「就像給觀眾上課一樣。所以當團隊在創作劇本時,我會讓他們自己先誦讀一遍。」幾番打磨後,第一篇自我介紹的AI影片才算正式誕生。
除了講詩詞、講典故,楊雨和學生們也希望在AI短片中傳達一些正向的價值觀。例如,在AI「趙明誠」戲說《醉花陰》中,最後一段話引起了評論區許多人的共鳴:「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中相互扶持…」楊雨說:「我們的內容需要符合大眾對當下成長的期待,對於事業的焦慮、婚姻的擔憂,以及成長中的各種情緒,他們希望在古典詩詞和古代詩人中找到共鳴和同理心。
在抖音平台,「李清照」的系列AI短片熱度最高的一條,已經突破了6.7萬播放量。
「我們對它的期待是未來這款數位人將能夠涵蓋李清照的所有生平故事和文學作品,用戶可以與其自由互動對話。」楊雨介紹,計畫團隊技術顧問、中南大學校友、大數據專家何澤儀教授也指導學生進行數位詩人的優化。計畫上線以後,也引起了中南大學電腦學院的關注,準備一同在技術上進行一系列的突破與創新。
「這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可能還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目前,「李清照」的系列AI短視頻同步發佈到海外的視頻平台,「它可以服務於知識傳播,也可以助力傳統文化智能出海;可以走進校園指導學生賞析詩詞,也可以走進博物館和各市州發揮文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