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波》中預言「人類正經歷一場由新技術驅動的深刻社會變革。」AI技術無疑是這場變革中,最重要的加速器。
這場由AI引領的變革前方充滿誘惑,同時也充滿了未知。但每一次人類文明的演進,何嘗不是源自於不斷探索新的事物,追求過去無法觸及的新世界。
但在撲朔迷離的未來世界中,必然有一確定的技術元素,能讓智慧世界發展的軌跡不會脫離航道。
今年6月,伴隨5G-A首版標準凍結,5G-A商業元年正式到來。同時,Al技術創新與應用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融入終端設備、滲透千行萬業。當5G-A商用元年和Al入端元年碰撞,將產生何種火花?
在近期由人民網舉辦,以「擁抱AI時代,共築5G-A與AI融合新動能」為主題的《人民會客廳》專欄中,我們就讀出了5G-A技術與AI相互交融,為未來的智能世界所帶來的確定性。
從2023年開始,一場圍繞著AI大模型的風暴就愈演愈烈。
麥肯錫分析指出:人工智慧每年可帶來的全球經濟價值相當於13.6兆美元至22.1兆美元之間,其中生成式AI每年可帶來的全球經濟價值相當於2.6兆美元至4.4兆美元之間。
今年初,IDC 發布的《2024 AIGC應用層十大趨勢白皮書》也顯示:隨著AIGC 技術的發展,智慧化應用將呈現爆發式成長,同時IDC預測:到2024 年全球將湧現超過5 億個新應用,這相當於過去40 年間出現的應用數總和。
清華大學副教授、面壁智慧聯合創始人劉知遠說:「從2023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為我們帶來了非常流暢的自然語言互動模式。大模型技術跟之前人工智慧技術方案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通用。
因此,劉知遠認為: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慧技術讓人類社會邁向了通用人工智慧時代,即「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時代,這個新時代會具備「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和「無所不在」的三大特徵。
「無所不能」是指,AGI會越來越聰明,甚至可以像人類當中國最聰明的代表,可以解決更加困難的挑戰;「無所不在」是指,未來的智慧遍布距離用戶最近的終端,端側模型會進入手機和電腦等便攜設備,讓智慧距離用戶非常近。
而有了「無所不能」的大模型,和「無所不在」的端側模型,如果能夠透過強大的無線網路連結起來,就能夠實現用戶在各種各種場景下的需求,達到「無所不在會」。很顯然,要達到“無所不會”的“終局”,無線網路的演進速度必須要能夠匹配AGI進化的速度。
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騸也表示,「大模型應用對於各行各業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大模型的有效落地,需要一個強大的移動網絡來支撐,將它的能力傳遞到各個角度。而5G-A和AI的結合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5G-A網路既為AI的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成為網路基石,同時又使得AI在訓練算力的調度更加靈活,更加便捷,隨叫隨到。
這就是為什麼5G-A技術與AI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雙方的協同發展,將會開啟一個屬於通用人工智慧的時代。
細化下來看「無所不在」這個趨勢,我們的確也發現端側智慧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炸舌。
IDC的數據預測:2024年全球GenAI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年增363.6%,達到2.342億部,佔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19%,以華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不斷將AI技術融入手機;此外,AI PC市場也迎來了爆發性成長的「元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 PC出貨量預計將佔PC總出貨量的18%,到2028年將迅速成長至80%,複合年增長率達44%。
因此,華為無線產品線總裁曹明將2024年比作“AI入端的元年”,他指出,“將人工智慧的能力注入到終端已是大勢所趨,同時從應用側來看,具有AI功能的APP目前已有300多萬款,甚至超過了不支援AI的普通APP的總量。
那麼,「AI入端」的趨勢,會帶來哪些改變呢?
第一個變化是「跨平台」的AI。因為AI功能會在固定端和行動端同時出現,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在具備AI功能的電腦或是手機上,進行相同的AI操作。
第二個變化是多形態的終端。手機和電腦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終端,未來的智慧時代,車、穿戴設備,手錶、手環、眼鏡,還包括工程裡的各種生產設備,都可以稱之為「端」。
第三個變化是人機互動模式的多模態化。這代表著從傳統的文字輸入模式全面轉向語音互動。 「未來隨著『AI入端』以後,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給予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任何聲音或影像進行轉換,從而實現互動。『AI入端』在今年看來已經成為現實,並且會在觸手可及的各種終端中間快速普及。
當然,「AI入端」的趨勢之所以產生,其基礎條件同樣是由5G-A的技術發展作為支撐。同時,5G-A也會在AI落地的各個環節發揮應有的價值。
對此,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大鵬表示,「5G-A可以從AI三要素提供支撐:第一,在連接方面,5G-A具體網路空間的一體新技術可以帶來更強大的連結能力,從而確保AI服務的質量,並且可以提供泛在連接的AI服務;第二個,在運算方面,基於5G-A提供的邊、端、雲的算力底座,為AI運算能力;第三,在數據方面,5G-A可以透過通感一體、無源物聯等新技術,為AI提供更豐富的資料來源。
而透過在連接、算力和數據三方面的支撐,5G-A和AI就可以達到深度融合,從而使AI技術更好的應用到工業、教育、醫療等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時代的未來,固然令人神往,但AI大模型技術要走出理想的“烏托邦”,就勢必要透過落地產業端來呈現它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5G-A等無線網路技術與AI的結合就更加迫切。
王大鵬提出,「5G-A不僅是對5G三大能力的進一步增強,以現有的5G網絡的提升10倍性能作為一個設計目標。同時也把5G的能力三角擴展成為能力六角,像通感一體、通算智一體和天地一體等新能力等新的能力,未來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
例如在北京工體元宇宙中心,基於中國移動5G-A網路的元宇宙,已經為工體的觀眾提供了數實融合的新體驗;在首鋼樂園,沉浸式高密度的SoReal競技遊戲試點,透過5G-A網路可以同時支援數十個玩家在虛擬空間中享受遊戲體驗。
劉知遠也提出了一個新的願景,「過去幾十年的互聯網發展,網絡技術其把全世界的設備、人和信息能夠連接在一起。我們設想面向未來,如果把全世界的智能個體,充分的連結在一起,我會認為這將會迎來屬於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湧現,我把它叫作『群體智慧』」。據此,劉知遠認為,5G-A和AI深度融合,對AI來講就是一個重要的變革,也是不可或缺的發展階段。
那麼,當人工智慧時代的未來已成為一種共識,我們要融入這個時代,要做好哪些準備?
曹明指出,「首先,要適應、要學會去擁抱這個時代。人工智慧和網路的結合,所帶來的終端應用體驗業務比過於以往任何時刻都會更好。因為中國有豐富的網路資源,完整的生態鏈,以及非常活躍的創新生態,這一切都會推動著 'AI+5G-A'快速發展。
的確,AI對人類社會的改變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生活和作業模式的變革,所以要適應AI帶來的各種變化,終端、業務、應用,甚至生活。這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讓我們習慣和適應新的改變。
「而華為會和產業夥伴一起,圍繞著人工智慧的趨勢,在中國去建設一張『無所不在』的滿足各種ai應用,在各種場景下都有良好體驗的5G-A的網路。」曹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