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雙面刃”,我們如何應對?
作者:Eve Cole
更新時間:2024-11-15 12:54:01
人工智慧負責任開發應用分論壇今年10月以來,人工智慧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雙面刃」的特性。
由人民網製作的時空漫談《AI Talk》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因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雙重認可,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AI在科學研究中的潛力,也預示著它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國慶假期期間,AI科技因冒牌「雷軍」在社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而遭到非議,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於AI安全性和倫理性的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過程中,評審們特別強調了科技倫理與責任的重要性。獲獎者之一傑佛里·辛頓也指出,科技界和社會應共同探討如何在推動AI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其負責任地被使用。這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於AI技術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共存的認識,並呼籲各方共同努力,建構一個健康的技術生態系統。
10月8日,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現場。圖源:新華社近年來,生成式AI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曾經「一眼假」、「一聽假」的AI生成內容,如今已經進化到「真假難辨」的層次。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普及,其潛在的安全風險也不斷增加。對此,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歐盟通過了一系列法規,如《人工智慧法案》《一般資料保護條例》和《數位服務法案》等,旨在透過法律手段來規範AI技術的應用。在中國,《網路安全法》《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規也已陸續頒布執行。去年,中國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共同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進行界定;今年9月,《人工智慧產生合成內容識別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旨在透過規範人工智慧產生合成內容標識,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2024年世界網路大會烏鎮高峰會將於11月19日至22日在浙江烏鎮舉行。本次烏鎮高峰會將聚焦人工智慧,以「擁抱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的數位未來——攜手建構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圍繞著人工智慧負責任開發與應用、下一代網路、跨國電商、青年與數位未來、金融科技、智慧交通等議題舉辦20場分論壇。
2024烏鎮高峰會記者會現場其中,11月21日上午舉辦的人工智慧負責任開發與應用分論壇將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人民網、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協會、安恆資訊主辦,英國標準協會、印象筆記、鈦媒體協辦。主辦單位介紹,該論壇將聚焦“以人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類”,匯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袖開展深入討論,旨在促進建設多主體參與、多層面治理的人工智能科研、轉化與發展機制,共同推動建構人工智慧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