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球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中,人工智慧是最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作為成都建構「3+22+N」園區發展體系中唯一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兩個國家級試點的核心區,也是成都高新區面臨的一道「必答題」:在人工智慧風潮下,既要乘風而上,也要主動規劃製造新風口。
產業家底
2024年1—9月,成都高新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核心產值規模達464.68億元,截至目前擁有人工智慧重點企業333家,鏈主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133家
截至11月上旬,全國透過深度合成演算法備案的演算法共2428個,其中成都市85個,成都高新區60個、佔全市的70.6%
發展目標
力爭2026年,建成全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主陣地、國產多元異構算力生態高地、全國「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輸出地
堅持「場景引產、算力促產、生態育產」發展路徑,聚焦算力基礎設施、AI硬體、AI大模型、創新平台、應用場景、關鍵要素六大領域攻堅突破,全面提升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核心競爭力與產業生態影響力
11月12日,成都市十大人工智慧產業地標重磅發布,成都高新區的AI創新中心、四川省智慧感算晶片與系統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人工智慧產業園區入選。
今年,四川將人工智慧列為全省“一號創新工程”,成都也明確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7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
競逐萬億賽道,成都底氣何在?潛力何在?把目光聚焦到成都高新區,或許能找到答案。
乘風
從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
人工智慧實現全產業鏈覆蓋
10月29日,對於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辦人兼CEO李耀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其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專科化經口手術機器人手術,填補了全球頭頸外科微創手術領域的空白。 「距離我們正式進入大規模應用已經不遠了。」李耀介紹,博恩思經過8年發展,迎來了成果大爆發。其間,本地人工智慧相關產業已形成相當規模,上下游配套完善,加速推動公司全球化發展佈局。
同樣在10月底,2024中國化工園區發展大會上,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慧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雙方在化工行業垂直大模型領域的最新合作成果——化工園區安全應急智慧管理平台。身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無尾熊悠然已有10餘項人工智慧核心領域成果實現轉換。
前不久,公司剛完成億元B輪融資,推出悠然遠智全模態ai應用平台。 「我們正與蜀道集團洽談合作,推動新研發的道路智慧化監管系統在四川高速公路上應用。還將重點佈局'AI+工業',借助大模型產品賦能製造企業'智改數轉'。 」考拉悠然CEO沈復民說。
當下,來自成都的人工智慧企業正在「AI+」多賽道嶄露頭角。 「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四川既有基礎,也有潛力。」在多位專家看來,包括成都在內的四川省人工智慧產業,目前已實現從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的產業鏈全覆蓋,基本上建構起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其中又以成都高新區最為集中。
基礎層方面,成都在智慧晶片、智慧感測器、演算法平台、數據服務等軟硬體方面均具備優勢。海光、芯原微電子、華為海思等多家主流GPU晶片廠商,在成都高新區均有佈局;2022年投運的成都智算中心已為180餘家單位提供算力服務,並部署了“蓉城·夔牛」「空天·靈眸」等多個國內領先AI模型;成都鼎橋在TD-LTE寬頻集群通訊系統技術領域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
技術層方面,四川省人工智慧研究院透過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協助企業降低AI技術開發成本;睿沿科技等企業在國內人臉辨識領域表現優異。
應用層方面,與睿創新打造基於人工智慧的數位外科手術平台,領先全球「AI+外科」;成都入選國家「雙智」試點城市,百度Apollo在新川片區落地四川首個智慧駕駛示範計畫;阿加犀助力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及數十家上市企業實現產品智慧升級,入選2024福布斯中國人工智慧科技企業TOP50。
數據更為直覺。 2024年1-9月,成都高新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核心產值規模達464.68億元,截至目前擁有人工智慧重點企業333家,鏈主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133家,基本形成多層次人工智慧企業集群,具備產業先發優勢。
造風
以專業化產業區為抓手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
跳躍、奔跑、側移……11月7日,成都高新區菁蓉彙的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款造型可愛的四足機器人引起記者註意。這是具身科技自主研發的四足機器人“靈瞳”,已有學校、水力發電廠、社區等下單預訂。
在具身科技的實驗室內,人形機器人原型機也已研發成功,首款產品預計今年底推出。 「我們正積極爭取與本地涵蓋感測器、人工智慧演算法、整機製造等環節的上下游企業達成合作。」具身科技董事長馮振宇表示,希望在產業園區配套、人才引進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得到更多扶持,共同推動本地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訪視中,多家人工智慧企業也表達了類似訴求。
今年發表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估指數(2024)》中,四川排名全國第九,面臨缺乏領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生態不夠健全等一系列挑戰。如何積極主動規劃,為人工智慧產業“造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在成都高新區,一系列佈局正在推進。
看政策層面。 11月7日,《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速數位經濟產業重點領域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正式啟動申報。作為該區首個數位經濟產業專案政策,人工智慧被放在首位。政策支持既有“真金白銀”,也有資源開放。如對推動關鍵技術攻關的企業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研發補助,擇優評選一批開源開放示範平台(社區),優先享有公共資料集或公共資料產品支援等。
看創新平台。 9月,全省首個自主研發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四川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落地成都高新區,將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尖端技術為驅動力,不斷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技術。四川省人工智慧產業協會副會長、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倍透露,目前電子科技大學正與天府綾溪實驗室聯合建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前沿技術研究中心,透過訓練讓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更加聰明。
看中試平台。目前,四川省智慧硬體中試研發平台的領導方蜂鳥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為400多個科研團隊及創新型企業提供服務,協助200餘項科研成果實現產品化。 「未來5年將推動100個『人工智慧+』硬體產品完成中試並走向市場,投資10個『人工智慧+』硬科技成果轉換計畫。」蜂鳥智造合夥人柏輝說。
看生態營造。產業園區是重點抓手之一,除上榜成都市十大人工智慧產業地標的3個園區以外,預計今年內,新川創新科技園內的5G互聯科創園將建成投運,規劃了人工智慧、未來網路、數位能源等相關產業。同時,在智慧配送、人形機器人服務、智慧泊車等領域都規劃了落地應用場景。
基金也是關鍵要素。自2022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相繼推出3,000億元產業基金、100億元天使母基金組成計畫。在該區已發布的天使母基金前四批榜單中,均涉及人工智慧及細分領域,相關天使子基金已成功組成。
更多規劃還在推進。目前成都高新區人工智慧產業聯盟正在加速籌備中。聯盟由區內14家人工智慧重點企事業單位發起,會員單位80餘家,旨在集結區域領軍企業力量,進一步整合資源、開放共享,為成都高新區乃至全國的人工智慧產業注入活力與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