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在拓展創意邊界、提升傳播效能的同時,也帶來假訊息氾濫、智慧財產權侵權等隱憂,為國際傳播生態建設帶來新挑戰。一些媒體和國際組織開始探索如何應用AI新技術來應對AI虛假訊息,「用技術對抗技術,用魔法打敗魔法」。
「假訊息出現在戰爭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它在數位時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在14日於新疆烏魯木齊召開的第六屆世界媒體高峰會開幕式上,談到虛假資訊對現實世界造成的破壞,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傳播部主管巴昱華表示關切。
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讓世界進入了數位資訊「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的時代。聲音、影片、影像等多模態AI「深度偽造」內容的出現,營造出越來越多的假訊息迷霧。
「生成式AI技術將增加製作精良的錯誤訊息和虛假資訊的風險。在一個內容如此豐富的世界裡,對可信新聞來源、強有力的事實核查和透明度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路透社亞太副總裁顏靈思在媒體高峰會期間表示。
美國新聞可信度評估與研究機構一直在追蹤評估生成式AI製造虛假資訊的能力。該機構去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利用AI代理商創建的假新聞網站在7個月內從49個增加到600多個。
儘管AI的應用帶來了整個媒介生態的變革,使資訊傳播環境日益多樣化且複雜化,但當中不變的是媒體堅守事實與真相的使命與責任。
「科技為我們開啟了新機遇,但也帶來了新挑戰。人工智慧不僅會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也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道德標準。」匈牙利ATV媒體集團執行長科瓦奇·陶馬什說,“我堅信,堅守真相和事實仍然是我們媒體的核心,是我們在數位時代的責任。”
面對數位時代假訊息生產與傳播的新特點,如何加強規範與引導,從源頭減少不實資訊生成;如何善用新技術手段,確保內容溯源與可信度,成為多國媒體的共同關切。
在第六屆世界媒體高峰會上,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面向全球發布《人工智慧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智庫報告。報告對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針對生成式AI在傳媒行業的應用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85.6%的受訪對像都支持以某種形式加強規範與治理。
在高峰會現場,中外嘉賓就如何應對AI濫用造成的假訊息傳播展開熱議。 「本次高峰會為全球媒體在應對虛假訊息、錯誤訊息和仇恨言論中增強訊息可信度方面,創造了機會。」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在峰會期間發表視訊演說時說。
聯合國機構和多國媒體等已開始加速建構「真實性」防線。常啟德說,聯合國今年發布了“全球資訊誠信原則”,敦促各國政府、科技企業、廣告商、公關公司和媒體合作,共同建立一個更具道德的資訊生態系統。
在全球範圍內,新華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機構制定了AI行為規範和指南,防範AI在媒體行業應用中可能帶來的違背真實性的風險。
「在AI幫助下製造的每一個威脅,科技本身都能提供有效的『解藥』。」俄羅斯報社長帕維爾·涅戈伊察說,AI能發現「深度偽造」,阻止詐欺者的行動等。
面對民眾易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信以為真」的情況,多方呼籲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加上標籤,幫助大眾辨別真假。今年9月,中國國家網路資訊辦公室就《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識別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指出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應依照有關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識別。 2023年,法新社聯合歐洲主要媒體機構發布有關AI資訊監管和行業倡議的聲明,要求生成式AI模型和用戶必須清晰、具體、一致地標識其輸出內容中包含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
一些媒體已開始與科技公司合作,共築「真實性防火牆」。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奧多比、Google、英特爾、微軟等公司共同創立內容來源與真實性聯盟。該聯盟圍繞著為數位媒體提供內容真實性標籤和歷史溯源資訊服務系統展開工作。
未來,AI的應用無疑會讓資訊環境複雜度進一步增加,堅持“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為民眾撥開虛假信息的迷霧,營造清朗的輿論環境,媒體應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