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治理框架,築人工智慧未來
作者:Eve Cole
更新時間:2024-11-22 11:00:02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之一,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大,其面臨的安全挑戰和風險也日益複雜。 9月9日,在2024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主論壇上,全國網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人工智慧安全治理框架》1.0版(以下簡稱《框架》),無疑為這一時代難題提供了重要的解題思路。![](https://images.downcodes.com/uploads/20241122/img_673ff3b216fe530.png)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模型演算法安全、資料安全、系統安全等內生風險,以及網路域、現實域、認知域、倫理域等應用安全風險,看似微小的問題,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嚴重影響。例如近期在韓國,深度偽造技術被用來製造虛假訊息,已經對社會秩序和個人隱私構成了威脅。顯然,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技術,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技術發展本身,還要兼顧社會、倫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用一個全面的框架來指導人工智慧安全治理。細看這份《框架》,分為安全風險、技術應對措施、綜合治理措施和安全開發應用指引四大板塊,不僅明確了人工智慧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則,也明確了人工智慧模型演算法研發者、服務提供者、重點領域使用者和社會大眾等不同主體的安全規範,為促進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提供了基礎、框架性技術指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框架》提出了「包容審慎、確保安全」的治理原則。它明確指出,鼓勵發展創新,對人工智慧研發及應用採取包容態度,同時嚴守安全底線,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合法權益的風險及時採取措施。應該說,這既為人工智慧技術的自由探索留足了空間,也為可能的風險築起了堅固的防火牆。正如古人雲,“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對人工智慧的治理同樣需要細緻入微、張弛有度。透過明確安全規範與技術標準,引導人工智慧產業健康發展,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也將為全球人工智慧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然,《框架》的發布只是第一步,人工智慧安全治理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研究機構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例如,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為人工智慧的安全發展保駕護航;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人工智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研機構應深入研究人工智慧安全問題,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智力支持;社會大眾也應增強安全意識,正確使用人工智慧產品,共同營造安全、可靠、公平、透明的人工智慧發展環境。科技以人為本。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中,我們既要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又要有未雨綢繆的智慧。如今,透過建立健全安全治理框架,我們顯然更有信心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共同走向一個更安全、更永續的人工智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