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下一個眼鏡何必是眼鏡?這句話或許是即將開啟的AI眼鏡逐鹿場最好的註解。
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2024現場,號稱「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的小度AI眼鏡亮相,展示了第一視角拍攝、智能識物、語音交互等功能,預計明年上半年上市。又一家巨頭奮力躍入AI眼鏡戰場。
AI眼鏡作為智慧眼鏡的一種,主要透過AI語音實現人機交互,在完成基礎的耳機功能之外,可實現智慧辨識、拍照攝影和語音互動。通俗來說,在某些特定場景下,雙手解放,人與手機的連結則更加隱形和便捷。你不再需要時時拿出手機來完成搜尋、記錄、翻譯和拍攝等日常操作。隨著今年大模型的發展,以及Ray-Ban Meta智能眼鏡龐大出貨量的誘人表現,「AI+眼鏡」賽道迅速躥紅。
2023年9月,將目光從元宇宙收向AI領域的Meta與歐洲眼鏡巨頭Essilorluxottica旗下雷朋合作推出了新款Ray-Ban Meta眼鏡,並在7個月後為其加持AI功能,用戶通過語音口令就可以喚醒智能助理進行對話操作,支援英文對話,限美國和加拿大用戶使用。產品問世後成為一大爆品,尤其在搭載AI功能後,銷售量迅速成長。根據The Verge,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銷量超100萬台,年出貨量預期超200萬台。
產業界一向將「200萬台出貨量」作為AI硬體的生死線,標示該產品已成功通過市場檢驗。 EssilorLuxottica也在2024年Q3季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Ray-Ban Meta智慧眼鏡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60%的雷朋專賣店中是最暢銷的產品。可預測,隨著其AI功能在其他國家的陸續開放,銷售勢必會持續擴大。
這一銷量無論對於Meta還是雷朋都是一個巨大的驚喜。畢竟早在2021年,雙方就合作推出第一代智慧眼鏡Ray-Ban Stories,與新款重量造型相當,起售價相同,然而以慘淡數據收場。新款加持AI功能後所展現的火爆銷量還在吸引更多人湧入AI硬體新戰場-AI眼鏡。
根據The Verge,Google公司也想藉此分一杯羹,已經在主動接觸EssilorLuxottica,希望能合作生產搭載Gemini AI模型的智慧眼鏡。 9月,彭博科技記者Mark Gurman透露,在看到Meta的盛況後,“蘋果可能也會嘗試加入這場競爭”,內部正推進一項代號為Atlas的計劃,已開始著手智能眼鏡的市場調查。
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即將拉開序幕,網路公司、手機和AR眼鏡廠商紛紛入局。 AR眼鏡廠商雷鳥創新聯合創始人張昊晨透露:「現在中國大概有幾十個團隊要開始做AI眼鏡了,至少10個團隊已經正式下場開始做了,這其中包括了新入局的創業者,也包括小米和位元組跳動這樣的大公司。
目前已上市的AI眼鏡產品,例如華為6月發布的華為智能眼鏡2,蜂巢科技8月發布的界環AI音頻眼鏡,更多還是以音頻功能為主,在AI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人機互動、翻譯以及播報提醒,普遍沒有開發攝影功能。據悉,雷鳥創新將於年底發布與博士眼鏡合作的首款拍照AI眼鏡。此外,明確會在2025上半年上新AI眼鏡的小米和百度,也不約而同在產品設計中加入了相機模組。可見拍攝功能會是後續AI眼鏡新的角逐點。
註|近期發布以及有發布計畫的AI眼鏡產品,素材來自網路/鳳凰網科技整理
二、Ray-Ban Meta的作業不好抄
在已經略顯擁擠的AI眼鏡市場怎麼活下來,最重要的還是要藉鑑Meta的經驗,在性能、重量和價格三者間達成平衡,並有可能在某一板塊有突出亮點。然而這並沒那麼容易。
一位業內人士向鳳凰網科技表示,目前行業解決方案中沒什麼特別新奇的地方, 「如果不帶顯示,基本上都是標準的類Meta雷朋產品,類似高通AR1的方案,如果是帶顯示,限制可能很多,只支援單綠色顯示。
這也反映了目前AI眼鏡的有限局面,Ray-BanMeta是目前屹立在市場中央的最值得借鏡的玩家。然而,即便在性能上照抄Ray-Ban Meta,也不代表萬事大吉。以拍攝功能為例,若無法與國內社群平台達成合作,實現軟體應用生態互通,勢必會大幅削弱產品的競爭力。畢竟Ray-Ban Meta的核心賣點之一就是可以便攜接入Instagram、Message等平台的視訊直播、視訊通話,還能將拍到的照片便捷地發佈到Meta自有平台上。
此外,拍攝模具設計也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至今,仍有大量質疑聲圍繞著Ray-Ban Meta聲稱的「第一人稱拍攝」功能,國外科技數位媒體Laptop Mag測評後,覺得更像是一個站在你身後並從你肩膀上方窺視的人的視角。
而在價格和重量的角逐中,更顯空間逼仄。雷朋自身產品的平均售價在150~200美元左右,起售價299美元的Ray-Ban Meta,僅高於普通款50~100美元,還多了智能語音和拍攝功能,是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和消費預算的。小度AI眼鏡發表會現場,有工作人員透露售價可能為2000元出頭。可以推測後續出現的AI眼鏡大概率也會在這個價格線附近徘徊。 Rokid日前剛推出的與BOLON眼鏡聯名的新一代AI+AR眼鏡-Rokid Glasses售價則為2,499元。
在重量上,根據美國國家眼鏡商協會的數據,普通眼鏡的重量通常在20~30克之間。爆品Ray-Ban Meta重量在49g,小度AI眼鏡45g,長時間配戴仍舊是不小的負擔。
除此之外,Ray-Ban Meta的成功究竟是眼鏡的成功還是AI的成功,孰輕孰重,尚需要一個明確的衡量。雷朋眼鏡作為一個引領時尚潮流的文化符號,從好萊塢走向世界,在受眾感召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並且其長期鋪陳的成熟的銷售渠道也極大助力了Ray-Ban Meta的售賣。競相下注AI眼鏡的企業們,是否選取以及如何選取一個眼鏡界的搭檔也將是競爭中的重要一環。
一位AI硬體行業從業者表達了他對當下全行業湧入AI眼鏡賽道的擔憂, 「這極有可能還是一個大公司的遊戲,尤其是在品牌和渠道方面都更強的大公司,更有可能建立優勢。
三、AI眼鏡的未來在哪裡?
摸著Meta過河,AI眼鏡在短期的火熱後,能擁有長久的未來嗎?還是僅為向AR眼鏡轉型中的一個短暫過渡品?
在Ray-Ban Meta成為現象級爆品之前,大眾心目中的智慧眼鏡產品更是主打真實世界的顯示增強AR眼鏡。在人類接收訊息的感官中,視覺能佔到八成以上,大腦理解文字或圖片訊息的效率遠大於聲音,這些都注定,AR眼鏡更適合成為智慧型裝置的終端產品,沒有視覺增強的AI眼鏡很難在眾多場景中完全解放手機和電腦。
然而AR眼鏡投入市場阻力較大,通往「AI+音響」的路顯得更加快捷,普通眼鏡的款式和「眼鏡耳機」的概念,也較容易打動使用者心智。但是,這條路多久會被「AR+AI」徹底取代,沒有人可以打包票。畢竟在另一側,大量輕量級AR眼鏡產品仍在陸續上市,OPPO、星紀魅族都在今年相繼發表了智慧AI加持下的AR眼鏡。在Meta Connect 2024上,祖克柏放下大爆款Ray-Ban Meta,而是重點介紹了耗資數十個億美元研發的首款AR眼鏡Orion。
不過,在關於未來的想像到來之前,擺在AI眼鏡最前面的,亟待解決的是關於隱私洩漏風險的指控。
前不久,兩位哈佛大學學生戴著Ray-Ban Meta做了一項實驗,在其直播功能的配合下,輔以「反向臉部辨識」、「爬蟲工具」、「大語言模型」以及「資料庫「技術,可以輕易獲取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姓名、住址、電話號碼,甚至親屬信息,全程耗時僅需幾秒。在隱蔽地獲得他人臉部資訊上,Ray-Ban Meta擁有天然的優勢。外觀與一般墨鏡幾乎一致,拍攝時自動開啟的LED指示燈和不明顯的快門聲,顯得聊勝於無。
想要在這場AI眼鏡賽場上捕捉人心,不僅需要考慮如何更好解放拿手機的那隻手,更重要的還是要在硬體上給予更多隱私保護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