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的應用日益廣泛,為企業帶來巨大機會的同時,也潛藏著許多風險。 Gartner分析師近期在澳洲研討會上分享了他們對AI應用中成本和生產力問題的深刻見解,揭示了AI應用的潛在陷阱,並為企業提供了應對策略。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幫助企業更好地駕馭AI浪潮,避免因盲目跟風而付出高昂代價。
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慧助理到聊天機器人,它們都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AI 技術融入工作中,許多人卻不知道潛藏在背後的風險。最近,分析公司Gartner 的兩位分析師在澳洲舉辦的研討會上分享了他們的深刻見解,值得我們好好琢磨。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首先,Mesaglio 直言不諱地表示:「在生成式AI 上浪費錢簡直是小菜一碟!」 她也提到,當年大家第一次看到雲端運算帳單時的震驚與困惑,估計很多企業現在又要經歷類似的情形。 Mesaglio 警告道:「AI 的費用可能出現500% 到1000% 的誤差!」想像一下,剛剛興致勃勃地嘗試AI,結果一轉眼賬單卻比預期高出好幾倍,那種心情可想而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供應商的價格上漲,另外還有一個隱密的「黑洞」 就是企業本身對雲端資源使用的疏忽。很多時候,企業在使用AI 時,並不需要它來處理簡單的查詢,而這一點正是常常被忽略的。想想你問AI 一個問題,結果它卻給你提供了幾千字的複雜答案,而你其實只想要一句話的回應。如此一來,費用自然就上漲了。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 Mesaglio 提到,讓AI 處理非結構化資料(例如隨意的文檔、電子郵件等)雖然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帶來更優的結果,但這同時也是一條“燒錢” 的路。相對而言,集中管理資料會省錢,但又面臨IT 部門管理上的各種挑戰。這就像在烹飪時,你是選擇放更多的調味料來提升口感,還是精簡配料來控製成本?這真是一個令人苦惱的選擇。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另一個「潛在問題」—— 成功的AI 應用可能導致的「生產力洩漏」。根據Gartner 的研究,使用AI 的員工平均每天能省下43分鐘,聽起來很不錯吧?
但問題來了,大家是如何利用這段時間的呢?Mesaglio 幽默地提到:「我會用這段時間去喝一杯咖啡。」這表明,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享受閒暇,而不是更加努力工作,最終導致AI 帶來的好處大打折扣。
在講解AI 的生產力提升時,分析師們也用了一個生動的例子。設想兩位律師,一位是新入職的小白,另一位是經驗豐富的老手。小白會因為AI 的幫助而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而老手卻可能因為早已掌握的知識而無法從中獲益。這樣的現像在企業內部可能會引發一些不滿,尤其是當新進員工和老員工的表現差距逐漸縮小時,老員工可能會感到被邊緣化。
那麼,企業在面對AI 這把「雙面刃」 時,該如何應對呢?分析師建議,企業在考慮AI 的應用時,首先要明確採用的節奏是「穩定」 還是「加速」。對於那些尚未受到AI 變革的行業,保持穩定的方式可能更加穩妥;而那些希望透過AI 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公司,則需要加快步伐。然而,企業應該明白,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節奏,不必盲目追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才是王道。
AI 是一把利器,使用得當,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但也需謹慎行事,避免因不當使用而導致的種種麻煩。
劃重點:
企業在使用AI 時,費用可能出現500% 到1000% 的驚人誤差!
? 不當使用AI 處理簡單問題會導致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 成功的AI 可能引發“生產力洩漏”,員工未必會利用節省的時間提高效率。
總而言之,企業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務必謹慎評估成本,優化資源利用,並專注於潛在的生產力問題。只有理性規劃,才能真正發揮AI的價值,避免陷入成本陷阱和效率迷思。 切記,AI並非萬靈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