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深度偽造技術作為其應用之一,正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項技術能夠產生高度逼真的假影片和影像,帶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風險,例如利用名人形象進行詐騙等。本文將探討深度偽造技術帶來的挑戰以及因應策略,旨在提高公眾風險意識,維持社會秩序。
近年來,從語音助理到自動駕駛技術,AI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風險,其中深度偽造技術引發了社會關注。
深度偽造技術利用演算法產生高度逼真的虛假內容,透過學習大量真實數據,產生與人物或場景極為相似的影片或影像。儘管這項技術展現了AI的強大,但也滋生了詐欺行為。例如,近期出現了冒用張文宏醫生形象和聲音進行直播帶貨的事件。偽造影片中,合成人像宣稱某產品,致使超過1200件商品售出。此事引發張文宏醫師和社會大眾的強烈不滿。
圖源備註:圖片由AI生成,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表示,這類透過AI技術冒用名人形象的行為,已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嚴重侵害。類似案例還包括國慶期間有人使用雷軍頭像製作惡搞視頻,以及冒用劉德華聲音用於吸引流量。相關企業和名人已發聲警示民眾提高警覺。
專家指出,目前AI技術能輕鬆複製他人臉部和聲音,且生成的內容逼真度極高。然而,這類技術並非毫無破綻。透過仔細觀察人臉與背景的融合或聲音與口型的匹配度,仍能發現異常。此外,即時直播目前難以透過此類技術實現。
法律界人士明確表示,未經授權利用他人形像或聲音的行為已涉嫌違法。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強調,根據《民法典》,這種行為侵犯了人格權;根據《網路安全法》,相關內容屬於違法訊息,發布者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對於消費者而言,若因AI假冒名人帶貨而購買商品,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商家“退一賠三”,賠償金額最低為500元。同時,短視頻平台也應負起監管責任,加強對相關內容的審核與處罰力度,避免違法訊息大規模傳播。
深度偽造技術的興起,提醒大眾在享受AI便利的同時,也需對其潛在風險保持警覺。
面對深度偽造技術的挑戰,我們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加強立法監管,提昇技術鑑別能力,共同建構一個安全可靠的網路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AI技術,避免其被惡意利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