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是個很不繫統的思路,經過一段時間正規化的開發流程的鍛鍊和一段時間的積累,就發發牢騷。
分離:
分離之後
結構發展上的流程:
負責頁面製作的人員,結構當然是給後台和JS/DOM腳本開發人員了,他們實現策劃文件中提高的功能。但是是建立在以後製作人員製作的結構文件之上,不能破環以後結構。
結構的辨識者:
結構是給機器閱讀的語言,自然他的辨識這是機器,那麼它的最大的意義就是傳遞數據了,而在此產生的最有看點的就是提取數據,誰會提取數據呢?相信現在大部分提取資料的機器是搜尋引擎的機器人爬蟲了,也就是說我們的結構面對的考驗和服務對象主要是搜尋機器人。那麼SEO就是考驗我們結構的最好的標準。
建立一套標準化的結構,有助於讓機器很容易的讀懂我們的文檔,建立語義化的文檔也讓機器能容易的提取需要的數據,微格式自然就是一個偷懶的提取數據的作法,在已有語意的基礎上再建立一套語意規範。也看出XHTML的結構在這方面確實不盡人意,向XML靠攏也主要是這個原因。
表現流程
CSS相對於結構他是面向視覺層的,也就是讓人辨識的,建立在UI層上的,自然是在接到UI需求之後開發的。
識別者:
人,人就是他的識別者,也就是說CSS是為人服務的,需要提供可看到或可聽到的訊息,主要是可看到。為了更好的讓人看到你所傳遞的訊息,瀏覽器種類,版本的跨越是必要的,設備的跨越是必要的。所以身為CSS的開發人員,你的需求就是跨平台。至於親和力那就是更人性化的一面了,面對有生理缺陷的人士,你的可識別性要求就更好,要做的也就更多。
行為流程行為,現在流行的富客戶端,雖然涉及了css和html更多的還是javascript,dom和xmlhttp,行為在需求明確之後,理想狀態下需要的只是個接口,常見的ID就是他的接口。我接觸的流程是在html製作完成之後給腳本開發人員。但我覺得應該在需求明確之後,腳本開發人員提出ID之類的介面就可以開發,然後等到頁面完成,引用js檔就可以。
識別者:
人,人的行為,也就是一種交互,它是建立在一種良好的體驗的基礎上誕生的,人的行為和對行為的預期,結果和期望的匹配度。
PM
我曾經想成為的,但是現在不喜歡的角色,他們根本就意識不到這些,和交互聊完之後就讓UI去設計,給頁面去製作,給程式設計師去加功能…他們的目標需求就只是這個頁面要求IE5.X,IE6.0,FF1.5+下能用,ok,別的不要跟我提,這個需求很緊急,希望你快點給我開發出來。我要發布。
版本迭代版本迭代的周期很短,需求變化和不明確是正常的,那么生命週期的延長降低成本的意義何在,開發仍在不停的重複,新版本不停的要發布。 web就是以快打慢,不可能給你充分的時間去考慮需求是否完整。應用web標準開發還有必要嗎?效率才是第一位啊!
製作必須在UI之後嗎?
製作不可以參與產品的規劃嗎?有些UI的設計完全就是圖片上的藝術,根本不考慮它是web ui。 UI是面向CSS的,結構是製作負責的,這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元素,而且都有這絕對的重要性,憑什麼製作的要跟著UI的屁股後面,按照UI的結構去建立文檔?
寫完了感覺沒什麼意思,牢騷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