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的商業價值= 使用者數量(頻次) X 單一使用者(頻次)的價值(廣告收入或購買收入)- 網站營運成本
例如:(使用者數量= 使用者絕對數X 使用者平均存取頻次)
騰訊的商業價值= 用戶數量X (購買Q幣收入+ 廣告曝光和點擊)- 營運成本
百度的商業價值= 用戶數X 廣告點擊量- 營運成本
阿里巴巴與淘寶的商業價值= 顧客數量X (會員費+ 廣告曝光量) - 營運成本
新浪的商業價值= 用戶數X 廣告曝光量- 營運成本
攜程的商業價值= 用戶數X 約定的購買量X 中介費- 營運成本
用戶數量是任何商業模式的基礎,其次是客單價,即每個用戶所能帶來的消費量或廣告收入(具體案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分析:twitter的市值如何被高估2/3 》)。在傳統商業模式中,亦是如此,實體商品或服務的客戶數量X 商品或服務的價格= 營業收入
因此,對於任何商業模式而言,規模效益是很重要的。諸如軟體業的微軟、搜尋引擎的Google和IM的騰訊,都是憑藉著規模效益,獲得了傳統商業模式難以企及的收入規模。規模效益在資訊服務領域的典型性,甚於傳統商品與服務領域。但即使在傳統領域,諸如沃爾瑪、戴爾、星巴克為代表的標準化的規模經濟,也是具有強大的規模效益。
規模效益的取得,有幾個關鍵因素:
標準化與可複製性:顯然,標準化的商品或服務及流程,能夠快速的實現複製,並擴大規模。
技術或平台的障礙:強大的技術優勢,以及平台優勢,是建立和鞏固競爭優勢的保障。
成本和通路的優勢:低成本和規模是相輔相成的,低價格甚至是免費的高品質服務,對用戶而言總是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諸如穀歌和騰訊QQ等都是免費模式的典型。此外,依托通路優勢,獲得用戶。諸如hao123當初是藉助網咖通路,而如今網址站則是依托裝機軟體取得新用戶。
品牌與使用者習慣:新實體要被接受,必須經過使用者教育的過程。因此,積極的建立品牌和培養用戶習慣,是鞏固優勢,獲得規模效益的重要保障。諸如騰訊和谷歌等,科技和平台固然重要,但已經不再是絕對的優勢,品牌和用戶習慣的養成,才能形成諸如忠實的用戶粉絲。
使用者價值:最後是使用者價值,即單一使用者所能帶來的消費量或廣告價值。我們看到騰訊和盛大網遊的用戶能夠帶來虛擬幣的消費;百度的用戶能夠帶來頻繁的廣告點擊;阿里巴巴或淘寶的用戶則能夠帶來直接的交易。和傳統的新浪的廣告曝光模式相比,用戶能夠直接帶來可見的收益的商業模式是最厲害的。
因此,我們再來看如今風頭很盛的SNS模式,包括facebook和twitter等,其商業模式的本質也離不開上面的公式。用戶數量固然龐大,但如何轉化為用戶的消費或廣告收入,還是需要摸索。國內,SNS社區人人網(校內網)憑藉最大的大學生社區,收入豐富;而騰訊Qzone社區的虛擬產品收入亦是成功典範。但是,諸如天涯這樣的話題性的社區,過多的廣告容易破壞用戶體驗,因此在廣告收入之外,如何提供對用戶而言有價值的增值服務,無疑是面臨的重要課題除開平台模式外,值得注意的還有軟體模式和服務模式。軟體模式,諸如炒股軟體等,都是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費的,例如東方財富網等都是建立在軟體銷售的基礎上建立的網站平台。目前國內,由於盜版軟體的氾濫針對普通用戶收費的軟體目前還不多,而諸如IBM和金蝶等軟體服務公司,透過軟體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系統的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諸如adsage這樣的SEM公司,則是基於軟體開發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系統的SEM的服務。 IT技術的優勢,不僅可直接透過軟體直接販售,亦可結合服務售賣,形成規模經濟的優勢。
奇虎360和康盛等Discuz等則透過免費軟體服務獲得用戶,並建立品牌知名度,進而透過廣告或加值服務來獲得收益。這也是Google不斷推出諸如Gmail等免費軟體,提倡「雲端運算」概念來吸引用戶的原因,免費是獲得用戶和建立品牌的誘餌,各種廣告和增值服務的收益才是最終的目的。 (作者:宋安[email protected] QQ: 6767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