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我曾在兩個地方工作過:一是微軟,二是現在的百姓網。自己的角色也從最初的職業經理人變成現在的創業家。網路的機會很多,發展很快,但淘汰率比較高。其發展的「戲劇性」超乎常人想像。舉例而言,2005年,我們在中國先嘗試做分類資訊網站。到了第二年,國內卻冒出了3000家類似的網站,可是到現在,絕大部分又都消失了。
身為一個創業者,在如此紛雜的情境之下,你該做些什麼?
專注有限的事情
一個人是能夠做很多事情,但花5年乃至10年時間去做一件事情是比較少的。我寫了9年的博客,其中除有一個月因身體欠佳而沒有寫外,堅持每天都在寫博客。因為我相信堅持的力量,落實在公司經營管理。
百姓網自成立以來的6年間,公司主營業務和架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便在融資時,我們也不會因為資本的注入而進行改變,一直專注於分類資訊的發展和運營,不會去做類似團購之類的熱門業務類型,主體業務仍不會發生本質變化。這是我們和資方合作的底線,也是吸引資方投資的重要因素。
我給百姓網的要求是,我們就是要把分類做做好;給譯言的建議是,把翻譯做做好;給朋友的一起跑的建議是,把組織一起跑的事情做做好;給酷我音樂盒的建議是,把音樂盒做做好。
專注做一件事情,是最容易說,也是最難做到的。相信很多創業超過三年的朋友都會對此感到微笑。人就是這麼奇怪,除非自己犯過同樣的錯誤,真是記不住這些道理。
簡化要做的事情
人都有貪心,覺得透過擴大公司的規模,可以更快達到“大”,或者“強”的目的,其實不然。加一個人的成本,絕非是一個人的工資,甚至加上福利和辦公成本攤銷之後,還只是真實成本的小頭。由於加人所帶來的溝通成本、管理成本,甚至是CEO的時間和注意力,都是極大的成本。加一個功能的成本,也絕非是這個功能的開發成本,而牽涉到後續系列的營運成本。比方說,貼文的一個回覆功能,工程師一天就可以做個樣子出來,但之後的成本,只有做了,才會知道。
再例如,有了留言功能,就要有防垃圾功能;有了留言,就要有人來審核;有了審核人員,就要牽涉到人的一切的辦公、福利、工資、管理的問題;有了團隊,就要有人定指標,出報表,看報表,修改報表;只要有了人,就會涉及到招人、開人、團隊建設等等。
從功能上講,可以寫留言,就會有人要求刪留言,就要有用戶概念,有了用戶,就有密碼,還要開發改密碼,找回密碼;有了找回密碼,就涉及發郵件或者短信,就有了郵件或者短信的到達率問題,就有了到達的及時性問題等等。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隨著功能的深入,一個小小的留言,可能在所有人不知不覺中耗費公司累計幾個月的開發累積。這種情況一旦出現,要嘛是攤大餅,越做越多,越做離核心功能越遠,要嘛就是做得不好,半成品上線,疏於維護,垃圾叢生。
就算這些成本都是小數目,更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事實上,我們不是以這個「小功能」本身的成本來做這件事情,而是以改進另外一個功能為代價的,而那個功能用同樣的時間改進,帶來的利潤又遠大於這個哪怕最誇張的核算成本。這才是真正的成本。這也就是人員、功能和業務需要簡化的原因。
緊盯成本控制
中國網路產業經過幾輪沉浮,讓許多創業者又理解了另一個很樸素的道理,那就是:「利潤= 收入-成本」。
這又是一個看起來如此簡單,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在好的光景,大家很容易忘記對成本的關注,而片面地追求收入,幾乎不去核算,以什麼樣的成本達到這個收入。
那時候,很多創業者或VC會算一筆賬,每增加1塊錢的營收,或許可以在估值上面增加20塊錢,為了這槓桿翻上去的20塊錢,別說花一塊一毛錢的成本,就算是18塊的成本,都會有人去做。所以才有了那麼多花18塊、賺一塊錢的傻事。
如果20塊錢的買家沒有了,每家公司重新回到花一塊錢就要賺一塊錢的生意的本質上來,這是好事,對每個人都是好事。總之,專注在非常有限的事情上,簡化要做的事情,做有限的事情,同時緊盯成本的控制,這樣才有可能創業成功,才有可能笑傲互聯網江湖。 (作者為百姓網CEO)
責任編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