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agement(參與度)是一個特殊的度量,Avinash認為Engagement不應該作為網站分析的一個度量,它更像是不願意去尋求衡量網站是否成功的真正指標時使用的一個藉口。他列舉了Engagement存在的幾個缺陷:
Engagement對於不同網站而言是不同的,它不是一個統一的度量,難以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定義它;
Engagement更多的是從定性的角度來定義的,很多用戶參與行為不能很好地量化,因此難以準確地度量;
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對於一個網站而言用戶參與度到底多少算是好;
因為沒有標準的定義,存在不固定性,因此不能作為衡量網站整體表現的參考指標。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Engagement是一個非標準化的測量(Non-standard Metric)。但繞過Avinash所提及的那些誤解之後,也許Engagement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它可以作為網站本身的分析指標,衡量使用者的活躍度。
如何合理地定義Engagement
如果你要用Engagement來衡量網站使用者的活躍度,並且把它當作一個長期的指標進行趨勢分析,那麼首先在定義時必須確定那些被歸類為Engagement的行為是相對固定的,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如對於一個論壇而言,「發文」和「跟貼」行為是持續不變的互動行為,這些可以作為識別使用者是否參與的標準;而網站中的一個活動按鈕或推廣連結則不能作為識別Engagement的標準,因為推廣活動一般是有期限的,在下線後用戶的Engagement就會相應的降低,這樣就會導致Engagement的不穩定性,也就失去了分析的意義(或者你只是為了單獨分析該次推廣活動的使用者參與度,那另當別論)。
這裡先舉兩個例子,顯示電子商務網站定義Engagement的例子:
1、用戶的註冊行為;
2、用戶放入購物車或購買行為;
3.用戶的售前、售後的回饋行為;
4.用戶對商品的評價。
再來看微博中可以定義為Engagement的一些行為:
1、用戶註冊行為;
2、發布新微博或轉發微博;
3、發表對微博評論;
4.關注新的用戶。
可以看到電子商務網站的Engagement的定義與微博大相徑庭,這也是為什麼說Engagement是一個非標準化的度量的原因,網站間無法比較各自Engagement的優劣。所以Engagement應該要作為網站內部分析指標,只用來衡量網站本身使用者的活躍度變化趨勢。
即使是一個網站的Engagement也有不同的定義方法,例如我也可以在微博的Engagement定義中加入「收藏微博」的動作,所以我的建議是對於Engagement的定義,一個網站應該在一開始就形成一個標準,如果網站的性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不要輕易修改定義,不然即使是作為網站本身的評價指標,它也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Engagement只是使用者的一系列動作或行為(Actions),並非網站的產出結果(Outcomes)。只能用來衡量網站使用者活動的頻繁度,進而分析網站使用者近期的活躍程度,而不能用來衡量網站的效益。
基於Engagement Index的分析
這裡先推薦一篇Eric T. Peterson在Web Analytics Demystified上的文章-How do you calculate engagement? ,裡面提供了關於Engagement的十分全面和精彩的分析。
分析最好結合實例,所以這裡還是以我的部落格為例,假如我定義我的部落格的Engagement包含以下的行為:
1、用戶發表評論;
2、收藏或分享我的文章;
3、訂閱我的部落格或追蹤我;
4.停留時間(Time on site)超過3分鐘。
首先涉及到數據獲取的問題,其實透過點擊流+事件追踪,大部分用戶的行為還是可以跟踪得到的,這裡就不再詳細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