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正好趕上百度用戶體驗部主辦的UXday活動,我們小組討論的話題是tab(標籤)在使用時的禁忌。
我們討論的話題集中在一個點上:如何處理海量的tab?
首先回顧一下Tab的歷史。這裡的tab,是一類互動元素的統稱,既包括在web設計中的導航,也包括在瀏覽器等桌面軟體中的使用。被稱為tab的交互元素一般有以下兩個特性:
同時具有動作和狀態兩個意義。 tab之所以流行,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既方便操作,同時又能夠讓使用者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在哪個位置(tab)
從資訊架構的角度來看,tab之間的內容一般是不交叉的。而tab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沒有相互隸屬的關係。
所以從廣義來講,絕大多數導覽選單其實都可以歸結為tab。
在網頁設計中tab的使用一般認為是Amazon開了先河。相信大家很多人都讀過LukeW的經典回顧文章:The History of Amazon's Tab Navigation(中文版請猛擊這裡)。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Amazon的導航從最初只有兩個tab:Book和Music,演化到2000年最多的時候有兩排tab。很顯然,當tab數量增加的時候,tab這種互動方式遇到了一些困難。
另一個例子是Word 2003中的設定對話框。如下圖所示,當標籤太多而顯示空間有限的時候,微軟只好同樣把標籤排成兩排。這樣做的一個大問題是,上排的標籤在選中的時候,如何表示選中狀態和當前內容頁的關係?
微軟的做法是飽受批評的。在上圖中當使用者點擊上排標籤時,上排自動和下排對調從而保持標籤和內容頁的緊貼關係。然而這個做法使得標籤的位置非常不一致,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迷惘經驗。
在其他一些軟體中,如firefox 3(如下圖),點擊上排標籤時,僅將標籤顯示變為選中狀態,這樣的好處是保持了標籤位置的一致性,然而卻失去了一些位置上的指示功能。
那麼如果多排標籤不是個好主意,如何處理很多的標籤呢?
一個顯然的想法是把標籤從慣用的水平排列換到垂直排列。一般這樣的排列是在視圖的左側,可能是以圖示或文字的形式。
不過這種做法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如果標籤的名字很長,將會佔據許多寶貴的左側空間,而這一空間正好是螢幕上使用者註意焦點,兵家必爭之地。有的網站的做法是將文字垂直擺放,這樣的做法,特別對於英文網站來說,可讀性簡直就是災難。如果放在右側,有可能和滾動條相互干涉,並且使用者也不容易注意到。其次,當標籤不多的時候(考慮標籤數目可變的情況),標籤下方放什麼內容也是比較頭痛的。
一個想法是,如果標籤之間存在某種結構,那麼可以把標籤分組。然後增加一個導航等級。微軟的onenote在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將資訊分為Notebook, section, page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用標籤導航來表示,結果就是在頁面的上方,左側和右側都佈滿了標籤…微軟功力不俗,用格式塔(左側的分割)、色彩標記(section的彩色和page的白色)等手法把三層標籤導航都處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