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行銷)是新觀念嘛?其實不然,事實上這是一個網路行銷及網路時代發展下的一個集合名詞。打從Web 1.0時代開始,當時要讓使用者進網站裡面來,只能透過各種宣傳品來告訴大家我們網站的網址,然後大家在網址列貼上網址後再進到網站,或是其他網站上放上連結或廣告橫幅。在那個年代裡,HTML格式的Email都還不慎發達,所以這時候絕大多數的流量都是直接流量或是推薦網站流量。而這個年代的搜尋引擎,在90年代前期,以目錄式搜尋引擎為主,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像是Google式的經過搜尋機器人,透過網路的互相連結來進行爬行(Crawl)以及收錄(Index)的動作。許多人便開始研究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於是最早期的搜尋引擎優化(SEO)以及搜尋引擎行銷(SEM)便因應而生。
延續著Web 1.0中許多傳撥管道的發展,像是留言板、聊天室、論壇以及部落格等多項使用者產生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成為新一代網路行銷的寵兒。比起Web 1.0多由廠商提供的內容,這些由使用者所產生出來的內容,更容易被閱聽者所接受,所以博客(客)營銷、口碑營銷、議題操作等,便開始成為網絡營銷所注重的目標。而且這時候也因為搜尋引擎演算法的改變,以及搜尋結果呈現方式的調整,權重高的網站變成了搜尋引擎會擺在搜尋結果前面,網路新聞的置入性廣告也成了主要行銷操作的目的。
而隨著社群媒體的崛起,許多行銷策略開始轉向社群媒體的曝光。包含建立品牌的粉絲專頁、透過Twitter傳遞訊息、在Linkedin上主打公司品牌,藉由社群媒體的高度擴散性,創造新一代的口碑行銷及社群行銷。而且這時候搜尋引擎兩大龍頭Google及Bing也宣稱,他們會將社群媒體上的連結,作為搜尋結果排名的指標,社群媒體的重要性更勝之前。
講古講了這麼多,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行銷)一個字都沒有出現,這是因為:Inbound Marketing正包含了上面所有被加粗的字。 Inbound Marketing 直譯的話就是入境行銷,我們把網站設想國際機場的大廳就很好理解為什麼要被稱為「Inbound」。來自世界各國的旅客(網路使用者)乘著來自其他各國的飛機(各種不同的網路曝光通路),降落在不同的跑道(Landing Page),並且透過海關確認其來客的身分,最後進來旅客,觀光局會針對不同的旅客,設計各種不同的優惠,一方面鼓勵旅客進來,一方面鼓勵使用者在國內消費(譬如:大陸來台旅客第10萬名獲贈10萬美金的旅遊基金,但是必須在台灣用完)。事實上這一串的流程,正是Inbound Marketing最主要的精神及操作手法。
在Inounding Marketing中,正如同一開始我所提到的,事實上這是一個網路行銷的集合名詞,唯一最大的差異,就是在Inbound Marketing多著重了分眾的觀念,我們可以從一張圖了解究竟何謂Inbound Marketing:
從各種不同管道來的使用者,為了更有效的掌握來客者的特性,跟過去不同的是,在Inbounding Marketing中並不是直接到達網站主體,而是先進到了到達網頁(Landing Page)後,在其中加註來客者的身分(加註方法可見Google分析運用:找尋使用者使用的關鍵字),網站站長便可透過分析軟體,找出適合各種不同來客的行銷文案或行銷方式。
Inbound Marketing 並非是守株待兔的行銷策略,而是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做到分眾且精準的網路行銷。利用付費或是投入人力時間的媒體(Paid Media)去加強訊息的擴散,得到更多免費的訊息傳播(Earned Media),並且加強數字資產的優化以及關鍵字的鎖定,確實的達到每個廣告以及訊息的露出,都能確實的導入至目標到達網站,同時做好SEO、SMO、 UEO的全網站優化,才是確實的做好集客式行銷(inbound marketing)。網路使用者不會不請自來,而是你要確實的告訴他們:該怎麼進來!看完影片,告訴他哪裡可以得到更多訊息,這是Inbound Marketing;看完一個電視廣告,告訴他要用什麼關鍵字搜尋進到你的網站,這是Inbound Marketing;看完一個博客食記,告訴用戶他們可以怎麼去你的餐廳或是怎麼上網看更多菜餚,這是Inbound Marketing;創造用戶需求,刺激他上網搜尋特定關鍵字,這是Inbound Marketing。創造各種不同管道讓使用者進入到你的網站,並且做好分眾行銷策略,這才是Inbound Marketing。
文章來源: http://blog.ePRomotor.info/ (轉載請註明出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