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天的第一杯咖啡,是智能體幫點的。
從9月開始,支付寶旗下AI App支小寶、智譜的智能體AutoGLM,都能幫用戶下一杯少糖、去冰的生椰拿鐵。榮耀甚至開了個大招——讓智能體YOYO一口氣點上2000杯。
當多模態為智能體安上了“眼睛”和“耳朵”,它開始展示出有希望接近人類管家的操作能力——這一代智能體開始學會幫人類“玩手機”,從日常購物、朋友圈評論到旅行規劃,AI都能幫用戶完成。
由此,行動互聯網正迎來一場關於智能體的新革命嗎?
在行動互聯網時代,超級App透過整合服務形成流量閉環,但智能體的出現,可望重新定義人與服務之間的連結方式。
人們開始擔心這場變革是否將重新定義科技公司的新格局:智能體來了,App會死嗎?
答案是,殺不死的App,將藉智能體再進化。
時至今日,超級App遠遠不再是軟體,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入口。
例如,用支付寶,不僅是支付,更是理財、出行、醫療、旅遊的生活場景入口;用美團,不僅是外賣,更是餐飲、超市、電影等本地生活聚集地;用抖音,不僅是短視頻,更是海量視頻內容承載的商業生態。
過去在行動支付時代,這些超級App下場做“泥腿子”,鋪二維碼、建小程序,透過開放搭建了一張數位服務之網。在AI時代,他們同樣可以腳下沾泥,去連接千千萬萬的線下商家和機構,幫助千萬個商家機構從數位化向智慧化升級。
當智能體和真實的使用者需求連接,才能真正落地生花。誰能建構下一個全面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智能體生態,才能成為AI時代的入口之王。
“可以響應自然語言,並且可以根據對用戶的了解來完成許多不同的任務,稱為智能體。智能體不僅會改變每個人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也將是下一個平台。”
比爾蓋茲關於智能體的這段定義,也是我們想像中AI時代的未來。
但在上半年,大廠扎堆押注智能體平台的1.0階段,真金白銀的投入,卻沒能在流量的池子裡快速砸起太大的水花。
海外,Open AI的GPT Store早於今年1月上線,奧特曼曾希望它能成為下一個「App Store」;國內,字節、百度、阿里等大廠也先後發布智能體平台,寄希望於打造「Super智能體」(超級智能體)。
但在1.0時代,受限於多模態能力發展,彼時的智能體更像是能言善道的AI對話機器人,雖然可以提供使用者知識,但只能止步於取得建議。
因此,在使用者黏性上,大多人對智能體仍保持「嚐鮮」的態度。即便背靠大廠的潑天流量,在後續的表現上,智能體成長乏力,在平台上,至今沒有誕生一款Super智能體。
歸根究底,是由AI能力創造出的大量偽需求,沒有切中使用者的真實痛點。
而和1.0階段相比,智能體2.0在具體的場景上認準方向,試圖切中使用者的「真需求」。
先前,AI智能體的B端應用多集中在程式碼編寫、輔助創作方面,而在C端,則衍生出了面向使用者的交友陪伴、心理諮商等智能體。截至今年7月,根據QuestMobile統計,文案寫作、職場辦公和情感陪伴成為主流AIGC產品中智能體落地的常見方向。
根據AI產品榜統計,光是今年,智能體數量新增17.9萬,比App Store的應用程式成長快了1.5倍。
圖源:QuestMobile
而在今年下半年,智能體在多任務協同中展現了許多改變。
「今天的大模型智能正從簡單應用向複雜應用不斷演進,尤其在智能體到o1推理模型的拓展中,使系統逐漸進化到能夠持續與外部交互。」智譜COO張帆說。
設想中的一句話外送、訂機票正成為了現實:
9月,支付寶推出首個服務型原生App支小寶,作為AI生活管家,能夠幫助用戶承包“衣食住行”,只靠指令就能完成點餐、刷地鐵碼、打車等日常任務,也能智能感知使用者使用的時間與空間,智慧推薦新聞播客、快遞查詢、旅遊攻略等服務。
10月,智譜推出智能體AutoGLM,它能夠自主選擇多款App操作,幫用戶完成手機互動。
隨後,手機廠商也緊跟步伐,榮耀的YOYO智慧助理、vivo的Phone Use,都能透過一句話的指令幫用戶完成跨應用操作。
過去,使用者需要在複雜的介面中尋找海量功能,相當於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現在,只需要透過發語音或文字表達需求,智能體就能直達服務,把想要的服務直接推送到使用者面前。
至此,切入日常生活的剛需場景,智能體2.0找到了可突破的方向-「管家」智能體。
從點外賣、加購物車到取消App自動續費,廠商試圖讓智能體融入我們的衣食住行,進一步簡化人和服務互動的步驟,把用戶從機械日常的互動中解放出來。例如“支小寶”,就一直強調“說句話就能辦事”。
儘管目前市面上的許多“AI管家產品”,能提供的AI辦事服務數量還比較有限,還無法執行更複雜、更個性化的任務,但這個人機交互的進化方向,至少讓我們看到科技正在朝著一個新方向邁進——除了對話,也能讓AI“看我的眼色行事”,讓生活更簡單一些。
在行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生命。智能體的出現,也將重塑流量分發的規則。
1.0時代,從海外到國內,科技公司都在試圖打造Super智能體平台,透過智能體聚合流量。
但2.0時代的思路變了。現在,大家正在試圖讓智能體化身手機裡的“智慧管家”,成為連接用戶和服務的新入口。
這種變化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手機廠商的佈局。在2024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上,榮耀產品線總裁方飛說:“如果現在的智慧助手是手機上的手動駕駛,那麼,AI智能體未來就是手機上的自動駕駛。”
或許會有這樣的預言:當手機上的智能體開始學習跨應用程式調取所需功能,例如用美團點外賣、打開淘寶買日用品,透過拆解任務場景,選擇不同App作業完成任務。對應的,超級App只需要將部分介面提供給智能體調用,長此以往,App將成為智能體能力的一環,而本該流向超級App的流量,也將歸於智能體。
但在多元的商業時代,競合關係才是常態。一方面,手機與超級App需要打磨AI產品,用產品競爭力贏得用戶,爭奪新入口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正如行動互聯網的繁榮是眾人拾柴、日拱一卒的結果,AI時代的服務之網,也絕非任何科技巨頭所能壟斷,開放與合作仍是AI的未來之路。
正如榮耀CEO趙明所說,兩者之間是協同關係,在找到邊界點後,大家透過各自協同完成分內任務。
於手機而言,智能體想要打通完整的服務生態,需要大量的服務資源的整合供給。
於App而言,可以深耕垂直場景,借助智能體完成進化,煥新AI時代的諸多服務;同時,可以透過與手機廠商合作,探索更多軟硬體連動的玩法。
例如,在廠商搶走AI搜尋產品的當下,包括小紅書、知乎在內的社群App正試圖透過長期沉澱的內容優勢,打造垂類搜尋服務。以知乎為例,它瞄準了學術搜尋賽道,在知乎直答中上線專業搜尋功能,成為首家提供AI搜尋與正版論文庫一站式解決方案的廠商。
當下智能體的熱潮中,生態能力也將成為App的殺手鐧與護城河。
憑藉400萬的商家機構小程式以及8000多種生活服務能力,支付寶旗下的AI生活管家「支小寶」就能支持喚起打車、點餐、訂票、地鐵碼、查快遞、交話費、查賬單等各類生活服務-這種生態整合能力是純粹的智能體平台難以趕上的。
同時,目前的手機產商演示的AI點咖啡等操作,仍是採用屏幕識別與仿真操作的技術解決方案(你會看到AI在幫你查看屏幕和點擊按鈕),對手機性能要求高之外,也存在速度慢、服務單一等問題。
想要AI做得更好,就需要服務側的供給變革——大量的商家機構也能“AI化”,打造自己的智能體,再通過開放接口,推動生活服務的創新。只有更多商家機構都有智能體,AI才能不停留在點咖啡這樣的簡單操作,而是可以幫你點得更多、點得更快、點得更準,甚至還能幫你找到最合適的優惠券。
無疑,就像行動網路時代建起數百萬小程式一樣,搭建AI時代的智能體生態,而這正是微信、支付寶等國民App所擅長的。結合獨有的平台生態,App也能成為新的智能體平台,並藉助差異化的服務從AI混戰中突圍。
例如,騰訊繼推出智慧助理App“元寶”後,又打造了智能體平台“元器”;支付寶也推出了智能體開發平台“百寶箱”,讓商家機構借助智能體為用戶提供更多更新的服務。
以「黃小松」為例,它是黃山景區在支小寶平台上開設的智能體,能夠為遊覽黃山的遊客提供即時景點導覽、景區飯店推薦、行動電源查詢等服務。
此外,App廠商也可以跳出手機,與更多的智慧硬體互聯互通,例如AR眼鏡、智慧音箱、智慧車機等。未來,AI無所不在,服務一呼即應,人機互動的方式將更加多元和革新。
先前,位元組跳動旗下的豆包就推出了AI智能體耳機Olla Friend,為用戶安排了一位集隨身百事通、英語陪練、旅行導遊和情緒加油站等能力於一身的“AI朋友”;下週即將發表的Rokid 新款AR眼鏡上,也將聯合支小寶,推出AI叫車、AI點餐及聲紋快速支付等功能,涵蓋更多的生活場景。
AI時代,洗牌的周期會進一步縮短。朱嘯虎曾直言,「當大家一窩蜂地湧入風口,6個月之後,如果沒躋身頭部,這個風口基本上跟你沒任何關係了。」短暫的風口來臨,沒有人想先離開牌桌,AI將催生下一代的新手機,App也希望藉AI再次進化,搶先佈局的先行者,無疑將贏得下一個時代。
但更重要的是:獨行者快,眾行者遠,AI時代沒有一家獨大,有競爭,更有合作。開放與連接,原本就是互聯網的本義,進入AI時代,軟體與硬體的彼此開放,無數智能體的相互連接,才能催生真正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