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辦、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協辦、經濟日報社承辦的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57屆年會10月30日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以「人工智慧與世界中文報業發展」為主題,設定了開幕式、主題演講、分論壇等環節,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中文媒體負責人和智庫學者等100多位嘉賓參會。
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作「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智能向善」主題演講,劉剛認為,一部傳媒發展史本身就是科技的變革史,人工智慧時代媒體從業者必須緊跟新科技發展,才有可能在創新當中獲得新生。
今年7至8月,新華社研究院研究小組以中、英、法三種語言面向全球新聞媒體機構進行問卷調查,最後得到有效問卷1094份,受訪者來自53個國家地區,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網站以及媒體上下游產業,如行動應用服務商等。研究團隊也造訪了重要國家主流媒體、科技公司與科研院所,圍繞著人工智慧時代新聞媒體的機會與挑戰、責任與使命進行研究,完成《人工智慧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智庫報告。
報告顯示:能夠積極主動地擁抱深層人工智慧,由上而下地將之引入新聞產品生產流程的只佔10.2%。但從機構層級正在積極探索,鼓勵和支持部分新聞業務板塊試用的已經達到了41%。
針對那些駐足觀望的媒體,調查顯示,一是媒體內部文化排斥自動化而非人力的內容生產方式,二是媒體受眾抵觸人工智慧產生的內容。其他幾個原因與媒體的流程規定,人才結構等衝突,也就是說現在這些媒體幾乎還沒準備好。
調查顯示:生產式人工智慧技術目前在媒體的應用場景大概包括7個方面,例如監控熱點事件或收集新聞線索,策劃選題或草擬提綱,輔助編輯如實施核查、語音轉文字、配字幕或翻譯等。此外在創作領域,製作圖表數字、海報,包括主播配音等,從內容分發上開始介入到演算法的精準推算方面,在用戶的互動和經營推廣等各個環節中都會產生新的驅動。
人工智慧從正向也就是說從機會上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產能驅動方面,聚合信息,豐富來源;輔助生產,優化品質;精準畫像,個性分發;科學評價,高效管理。二是嶄新體驗方面,超越時空,隨時觸達;虛實融合,身臨其境;人機交流,達意傳情。三是業態前景方面,隨「萬物皆媒」時代來臨,媒體平台化、產業數智化趨勢加快腳步。
同時,人工智慧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一、假訊息引發信任危機。 「無限量產」更具災難性;「深度偽造」更具迷惑性;「模擬傳播」更具隱蔽性。二、技術濫用破壞輿論生態。演算法偏見誘導個體認知;機器水軍操控社會輿論;智慧武器加重資訊對抗。
在調查的上千家媒體當中,對於運用人工智慧保持非常樂觀的只有7.7%,比較樂觀的是16.4%,非常悲觀的是9.7%,比較悲觀的是26.7%。應當說有40%的媒體都處在觀察過程當中,希望人工智慧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造福人類。加強人工智慧監管,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對此,報告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一是以新聞真實破除資訊迷霧;二是以新聞倫理駕馭工具理性;三是以規範機制保護資料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