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數學家獲獎、暫不增設AI獎項,今年科學探索獎有這些新亮點
作者:Eve Cole
更新時間:2024-11-23 16:24:01
「我從事『深地岩體力學』研究,可以說此生與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深地工程科學的前沿探索,基本上都在地殼的岩石中進行,而且越往深處走就越難。這是一場屬於國內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交流會。頒獎典禮前,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分享了科學探索獎設立六年以來的種種變化,並討論基礎科研資助未來方向等議題。科學探索獎2024年頒獎典禮現場嘉賓合照。主辦單位供圖。女性申報年齡限制上調至48歲,今年49名得獎者中有7位是女性科學探索獎是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於2018年共同發起的公益獎項,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身為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志珍介紹道,今年科學探索獎在評審過程中增加了複審環節。 「我們在選拔的每個階段都有監督。」她還介紹道,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在2024年成立了監督委員會(此前由「科學探索獎」計畫監督委員會監督),今年開始,這個監督委員會從初篩、初評、複評到終評,全程監督科學探索獎的評選流程。她表示,一旦監督委員會收到舉報,將對科學家進行認真嚴肅的調查。如果候選人確實存在違規行為,將取消其評審資格,並且要求接下來的2年不能再申報同一獎項。 2024科學探索獎一共有49位獲獎人,其中有7名女性,分別是來自數學物理學的單芃、楊曉菲、週樹雲,生命科學的田燁,醫學科學的王峰,信息電子的方璐,能源環境的張茹。其中,單芃還是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首位獲獎的女性數學科學家。這讓王志珍非常激動,她一直關心女性獲獎者的比例問題。 「大家通常對數學和物理有一種不太正確的看法,認為這對女孩來說可能很難。而今年的情況說明:即使在數學、物理領域,女孩子也可以做到(非常優秀)。 「女性科技工作者通常面臨家庭照顧工作對科學研究帶來的壓力。有鑑於此,科學探索獎從今年開始將女性的申報年齡限制從45歲上調至48歲。 「這對女性的課題發展非常有利。」王志珍說。她強調,在相同條件下,科學探索獎將優先評選女性或年輕人。官網數據顯示,目前科學探索獎得獎人的男女比大約是9:1。如何改善這樣的局面?王志珍認為,女性的自信心很重要。 「女孩能夠做和男孩一樣的事情,每個女孩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你必須有自信心,要自強。」除評選機制、獲獎人性別比例外,今年科學探索獎在項目評選傾向上也有所改變。奚丹在訪談中表示,今年資助方向更多傾向了勇於探索原創領域的科學家。例如先進製造領域獲獎者、中研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的類生命機器人研究。 「如果一個領域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那它可能也已經有了很多資助。」奚丹說。他認為,願意勇闖他人不敢觸摸的或全新的領域的人往往最孤獨,也最需要資助。暫不考慮增設人工智慧領域獎項,去年已完成對首屆獲獎人的資助人工智慧是前沿科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也成為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選手」。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都頒給了研究過人工智慧的科學家,而人工智慧融合其他學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於這項特點,奚丹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發展速度加快,未來它將成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工具,成為整個科學領域的重要基礎。但他也透露,科學探索獎由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大家一致認為科學探索獎暫時不需要專門設立人工智慧領域的獎項。 「從目前科學探索獎的底層組成來看,資訊電子領域基本和人工智慧有所重疊,我相信未來資訊電子領域可能會湧現更多突破人工智慧研究的科學家。」今年5位資訊電子領域獲獎人中,有3位得獎者的研究方向與人工智慧明顯相關。基礎科學研究者面臨成果轉化困難的困擾。這類研究通常需要投入較長時間,也可能無法成為產業關注的技術熱點。奚丹表示,科學探索獎作為基礎科研資助項目,不會在學術成果交付上給獲獎者過多壓力。他強調,科學探索獎不重視「帽子」、資歷、過去的成就,「更重視這個人的科學研究探索能力和研究方向的潛力」。科學探索獎對得獎人的資助期是5年,去年已完成首期50位得獎人的資助。受資助的獲獎人目前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科學產出?奚丹以發表國際頂刊為例透露,歷屆得獎人在全球頂刊上發表了許多重量級文章。他印象深刻的是,首屆獲獎人中,有位科學家研製的深海軟體機器人已經成功下到萬裡以下的海裡進行作業,這個科研成果也被Nature所收錄。騰訊承諾十年內投入100億元資助國內基礎研究。 「這100億元已經投放給了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奚丹說。他透露,騰訊目前也在討論是否還能從利潤中為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增加更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