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影片新創公司開始用AI賺錢了,AI如何重塑從業人員的工作?
作者:Eve Cole
更新時間:2024-11-23 16:00:01
從大模型到商業化項目,AI視覺領域的新創公司近期已在尋找商業機會。在由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上海電影、嗶哩嗶哩主辦的AI視覺創意大賽上,參展商萬構(成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OO文肖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的公司正在進行AI人像項目,去年底決定入局後,觀望了半年,直到下半年發現AI技術開始具備商業化落地能力。將ai應用至商業化流程的還有動畫前期開發公司上海風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該公司聯合創辦人俞霖鋒告訴記者,公司關注AI已有一年半時間,直到近兩三個月發現AI能加入動畫流程了,於是摸索出一套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AI商業化落地有賴於近期AI技術的快速成熟,一名創作者向記者形容,現在AI技術已從一兩年前描繪人像時的“一眼假”,進化到現在的“真假難辨”。 AI視覺創意大賽還包含一個創意彙和一個工作坊,第一財經記者在大賽期間與多名參展商、創作者和業內專家交流發現,業界現在最關心的已不再只有“AI能做什麼” ,而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AI賺錢。新創公司開始用AI了今年年初,一些AI影片開始在各個影片平台冒頭,彼時製作精良的AI影片還是少數,創作者也在觀望商業機會。時間來到下半年,AI技術的快速迭代,讓一群願意「嚐鮮」的新創公司決定入局,不同商業模式也開始出現。這種技術迭代,在文肖萌看來是AI的「商業化落地能力」出現了。他關注AI技術多年,從2021年到2022年底,他總結當時AI工具合成人物還是「一眼假」的階段,例如五官錯亂、肢體不協調。此後,AI合成人像逐漸像人,直到已99%接近相機拍攝的照片。今年6月起,公司投資金、跑業務。現在前期投入還未回本,但AI人像專案向C端消費者用戶已交付7000個訂單,流水很快「轉了起來」。文肖萌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利用AI模型研發不同套系與主題的人像產品,用戶在線上平台下單並上傳人像數據,或前往線下採集點採集人像數據後,利用AI面部深度合成技術便能生成一套人像寫真作品。文肖萌介紹,公司抓住的商業機會是,影樓寫真產品價格偏貴、一套動輒上千元,而AI人像產品幾乎不需拍攝人員、後期人員和場地費用。前期研發後,使用雲端算力AI產生人像的成本也不高,產生50張客戶照片用時18分鐘左右,直接算力成本不超過2元。成本低,一套AI人像定價便可設定在300元以下。俞霖鋒也觀望許久,近期終於判定技術夠成熟,於是招募一批技術人員,將動畫傳統流程拆解後加入AI。 「很大一部分業內團隊還在等成熟產品出來,而我們等不了。」俞霖鋒告訴記者。作為動畫前期開發公司,俞霖鋒的公司原本沒有設定人力密集的中期團隊,而是將這部分工作外包。但AI技術的加入,讓外包也變得能夠替代,他告訴記者,相比將工作交給外包團隊,使用AI可以縮減不少成本,「一半的差距肯定有」。效率提升也縮減了單一產品對應的人力成本。 「原本一秒鐘的動畫需要畫12張圖,現在只需畫第一幀和最後一幀,中間10張圖可由AI完成。」俞霖鋒表示,以往一個1分鐘時長的二維影片,6個人的團隊可能要做一個月,現在做一個5分鐘的影片只需要一個10人小團隊做一個多月。搜尋商業機會的創作者也躍躍欲試。這次AI視覺創意大賽收到3396組圖像和錄像作品,獲獎錄像作品《塵封的旋律》創作者躍墨工作室的成員青山告訴記者,參賽是為了檢驗作品水平並接觸行業資源。 「AI技術迭代對創作的影響很大。去年,AI視訊清晰度還不足,畫面缺乏連續性,就像PPT,現在影片已存在邏輯過渡,品質提升不少。」躍墨工作室另一名成員陌參渡表示。她坦言,現在還沒看到AI影片非常明確的變現方式,但從AI影片品質和成本優勢的考慮,AI影片將會擁有變現模式。對比之下,以往的錄像作品要實現現在AI影片的質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用AI不需要請演員、買攝影機。替代人力之後除了主動利用AI工具賺錢的創業團隊, AI工具迅速席捲視覺創意各個領域,讓傳統視覺創意領域的從業人員也難以避免AI的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在於替代部分人力,以及改變產業定價和從業人員工作內容。俞霖鋒告訴記者,中期團隊人員可能較多,一個中型團隊80人左右,大型團隊200人以上。傳統動畫產業中期製作不太願意接觸AI,一個因素是使用AI後團隊可能減少人力的工作,此外大公司流程調整也比較麻煩,在技術成熟前不敢隨便動。相比人力,AI還是會帶來明顯的成本優勢,AI技術在邁向成熟後,使用AI的成本和將相關流程外包出去的成本,可能是1:10的對比。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受AI和市場需求影響,今年動畫產業外包專案確實減少了。從事互動媒體、人工智慧、生成藝術創作與教學,同時也是實驗程式設計創始人的羅霄告訴記者,AI對相關工種的替換可能沒有那麼快,但已替代掉不少人工勞動,諸如海報製作、插畫,遊戲製作流程用到AI,廣告公司給客戶提案的時候也用到AI。在設計的前期工作中,使用AI成為一個既定工作流程。 AI滲透進工作流程後,創作者也要適應不同的工作要求。 「最直觀的就是時間要求。以往可能留一個月工作時間的項目,現在縮至一周甚至三天,這主要影響設計類項目。」羅霄表示,即便創作者不使用AI,客戶也會按照使用了AI的工作時間去評估,這個趨勢逐漸顯現。此外,客戶預設創作者因AI節省了開支,因此商業項目的價格也被壓低。 「原本要一周實現的創意,現在可能要在一天或半天內想清楚思路,剩下的交給AI快速完成。AI提高整體效率的同時,創作者創意和腦力部分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增加了'濃度'。至於提高創作效率後創作者能否獲得比以往更高的回報,則受商業需求的影響。 「關於AI如何變現,現在給不出一個非常精準的答案。有了AI之後,大家整體水平和要求變得更高,但產品價格並不一定會變得很高。而如果別人都在用新技術,你還在照原來的方式做,可能會被動'卷'起來。整體而言,對創作者的影響將會是“強者更強”,而初級創作者過於依賴AI則可能陷入作品雷同。在教學過程,AI也在取代學生的手頭功夫。趙伯祚告訴記者,他對此感到擔憂,作為大學教師,他一方面希望學生能使用AI,與技術發展接軌,另一方面又擔心學生都用AI簡單地生成作品,讓AI變成一個搜索軟體般的工具。如何揚長避短?新科技衝擊傳統產業,從業人員正處於調整思維、重新定位所從事職業的過程。趙伯祚告訴記者,原本藝術設計學習者註重實踐,強調手邊能力。現在看來,初學者則需要有基本的美學,重視原本可能忽略了的史論、學派學習,這些偏理論的學習如今或變得更加重要。 AI讓創作本身變得更容易之後,多位創作者也向記者表達了美感、創意變得更加重要的觀點。 「工作效率提升後,技術要求降低了。即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人們也能創作出自己的作品,但同時,作品可能趨於同質化。要做出有差異的精品,核心還是創意和美學。文肖萌表示,現在業界幾家頭部的AI視覺生成公司彼此間也不存在斷崖式的優勢。預計再過一年,AI生成圖像等技術的性能或觸及天花板,到時模型本身不再有大的迭代,利用AI工具的人做出的作品都可能處於同一水平。 「當每個人都拿著性能很強的工具,隨便寫10個單字作為提示詞就能生成以假亂真的人像的時候,公司間的競爭將不再是誰的模型更好,而將是美學和創意。長遠看,業界仍在展望AI能讓視覺創意產業出現新的活力。趙伯祚告訴記者,他用AI做產品設計、連環畫設計、做藝術品等,思路打開了很多。以動畫產業為例,俞霖鋒則認為,作為一個成熟市場,動畫的痛點在於製作時間很長。在中後期階段,一部26集、一集11分鐘的系列動畫製作時間基本上要2年,資金佔用又是千萬元級別,導致風險很大,使用AI後,則能實現時間縮短、成本降低。借助AI技術後,原本一部製作成本三千萬元的動畫片可能只要兩三百萬元就能做完,觀眾能看到的動畫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