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伴隨ChatGPT橫空出世,直接開啟了全球範疇的人工智慧元年。一時之間,人工智慧、AI、生成式大模型成為整個大市場的熱詞。這也導致這兩年不只在網路公司,只要什麼科技產業推出個什麼新產品,不套上AI的噱頭,好像就跟不上時代潮流。
但這兩年,當我們不斷探討AI是否會取代人類時,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人工智慧的影響似乎還停留在與像GPT這樣的大語言模型的互動上。在消費者層面,人工智慧如何被感知、 如何實際地融入並影響日常生活,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近期,第五屆深圳國際人工智慧展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身為國內三大主要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城市之一,深圳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已穩居全國第一梯隊,擁有超過2,200家人工智慧企業,產業規模已突破3,000億元大關。
在科技革新、科技創新和數據驅動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以深圳為縮影,以人工智慧展這場國際展會為窗口,我們或許能窺見——
從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到提升工業製造的智慧化水平,再到優化醫療服務的精準度,以及使家居生活變得更加便捷舒適……人工智慧正以其創新的方式賦能傳統產業,提高效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
沒有什麼比在自己攤位面前擺上幾個能動的機器人更能吸引目光的方法了。
具身智能有多火?如果說大模型開啟了人工智慧元年,那麼具身智能就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下一個浪潮。
所謂“具身智能”,就是給AI“大腦”再加上一個“身體”,它強調智能係統需要具有物理形態,並通過與物理環境的實時互動來獲得智能。
早期的「身體」一般是機械手臂、工具機等形態,而隨著產業發展,如何讓機器人或其他智能體能夠具備類似人類的感知、規劃、決策和行為能力,開始成為具身智能的研究目標。
而這個目標在現階段的理想形態,便是「像人」。這兩年,在大模型高速發展帶動下,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風口,成為全球科技業最熱的賽道之一。
在國際人工智慧展上,具身智能的存在感也十分顯著。縱觀整個展館,人形機器人、AI下棋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展位往往是聚集觀眾最多的區域。
以剛完成近億元融資的眾擎機器人為例,其首款雙足機器人產品SA01,透過運動控制演算法與感測器技術,便能實現穩定行走、避障導航、語音互動等多種功能。
而在具身智能的研究中,大模型技術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近兩年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大多數生成式大模型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強大的泛化能力。這些大模型往往可以為具身智能體提供環境感知、自然語言理解、任務規劃等能力,大大提升了智能體的智慧水準。
雖然目前包括眾擎機器人在內的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主打麵向科研教育市場,但可預見的是,隨著人形機器人的不斷成熟和普及,透過結合大模型技術,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家庭服務、醫療輔助、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已應用。
從早期更多作為一種潮流酷炫的新鮮事物,到逐漸演變為更普適性的底層能力,未來,伴隨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鏈同步、創新成果轉化、倫理治理等方面的推進,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引擎」。
沒有什麼比「新質生產力」更能代表新周期下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方向。
在大會上,百度智慧雲端生態合作總監張龍調侃道。 “2023年基於大模型只有兩類人賺錢了,一是賣卡的,二是賣課的。”
“他們販賣的不是知識,而是焦慮。因為知識真的改變了、迭代了,大家才會產生焦慮。”
這兩年,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人工智慧不會淘汰人,只會淘汰不懂人工智慧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人工智慧對各行各業的頭部作用愈加顯著,未來一段時間,所謂數位化、智慧轉型都會以人工智慧、大模型訓練思路或研究思路作為基礎去展開。
正如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南分院人工智慧研究員高萬琪所言,隨著人工智慧逐漸從專一單向任務助手變成功能任務助手,可以看到的明顯趨勢是,目前各種大模型、產業模型都在不斷走向真實應用場景,例如行業場景,日常辦公場景和用戶自訂場景。在科技走向應用場景的過程中也會衍生出來許多新的技術點,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用一個核心概念來概括,那就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到底是什麼?從宏觀角度來看,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新型生產力形態,如果把其放在智慧化時代背景下,其本質特徵在於科技創新在其生成與發展中佔據主導地位,與傳統生產力形態在驅動力來源及實際成效上形成的鮮明對比,,最終落腳還是「生產力」這一核心內涵。
包括前文所述的具身智能,以及這兩年大熱的自動駕駛技術,其實都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
從實際應用技術來看,無論是具身智能還是自動駕駛,實現與環境互動的前提,是它們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使其能夠主動感知三維空間並綜合多種感官模態,從而在復雜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任務執行。
而機器視覺就是這條橋樑,也是它們實現智慧化和自動化的基礎。
大族雷射副總裁陳焱也說道,從全球領域來看,機器視覺的銷售額雖然只有千億級水平,但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機器視覺是智慧製造的「眼睛」。
以自動駕駛為例,特斯拉就是基於純視覺導航的自動駕駛技術,它透過車載攝影機捕捉周圍環境的影像數據,然後透過神經網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實現車輛的自主導航。相較之下,諸如「蘿蔔快跑」等無人駕駛則採用了地圖導航結合機器視覺的技術。
陳焱認為,如果以視覺為代表,透過AI可以及時反映,地圖導航依賴性很強。無人駕駛不是純視覺導航的情況下會出現錯誤,稍微有點阻礙車子就會停下來開得非常慢,無法快速做出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的機器視覺技術正在迅速趕上全球水平,尤其是在2D視覺領域。然而,在3D視覺技術方面,尤其是3D相機技術,中國仍有較大比例依賴進口。這也意味著,在高階機器視覺技術領域,中國仍需加強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
如果說自動駕駛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那麼智慧城市建設,便是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綜合載體。
車路協同是智慧城市中的重要概念,它透過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資訊交互,協助自動駕駛。這種協同作用不僅提升了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效率,也為智慧城市的交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維。
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慧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試點城市,已經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智慧城市的建構離不開創新技術的支持,定位測量和雷射掃描等技術在海克斯康的地理資訊系統和智慧空間產品中發揮關鍵作用。
這些技術與核心工業軟體相結合,形成了針對特定需求的客製化解決方案。進一步地,這些解決方案又匯聚成為多樣化的平台,服務於智慧建造、專案管理、地理空間資訊資料分析等多個領域。
海克斯康提供的一系列平台,如指揮測量平台、指揮建造平台等,正是基於這些技術建構的。它們為軌道運輸、能源管理、礦山監測、智慧教育、地下空間資訊管理、大壩監測等智慧城市的各個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複雜而全面的過程,人工智慧對各個產業的賦能更是如此。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世界。
而深圳國際人工智慧展不僅是一場科技的盛宴,更是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人工智慧的浪潮已經不可阻擋,每個領域的進步都在訴說著人工智慧的無限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面臨挑戰,也將獲得機會。
正如國家資訊中心原首席資訊師、「資訊社會50人論壇」 理事、「中國資訊化百人會」執委會兼秘書長張新紅所言,人類對於這種新技術的焦慮不是因為有了AI才有,是一直都有。目前我們經歷的是AI階段,認知能力已經開始有了,但不如人。但如果到了第二、第三階段,到了數字永生的時候,當每個人都有了專屬的數字人、機器人,你在與不在不重要了,它會代替你生存下去。 “該來的還會來,我們還要有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