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就AI、AI+和AI基礎設施發表了重要演說。他認為,AI+並非簡單的AI與產業結合,而是資料、模型與算力三位一體的組合,雲端運算是AI時代的基礎設施。王堅院士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指出Transformer的出現是人工智慧產業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並分析了ChatGPT等應用背後的技術邏輯和機制創新。
2024Inclusion·外灘大會今天上午在上海開幕。在開幕式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分享了他對AI、AI+和AI基礎設施的思考。他指出,AI+不是AI和產業的簡單結合,而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雲端運算就是AI時代的基礎設施。
王堅回顧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雖然人工智慧有很長的過去,卻只有很短的歷史。圖靈等科學家從四、五十年代開始就有很多與人工智慧有關的思考,但2017年谷歌提出Transformer這件事情,才讓人工智慧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形成對產業上的影響。
王堅分析,從ChatGPT到AlphaFold、到天氣預報,這是三個跨度非常大的應用。但是它們背後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Transformer。 2017年以前的人工智慧,和今天說的人工智慧有很大差別,所以說人工智慧只有7年的歷史。
王堅認為,如果ChatGPT在人工智慧+這個邏輯下,ChatGPT不是一個應用,而是應用平台。如果把GPT再拆一拆,變成一個基礎模型的話,事實上Chat就是一個應用,所以ChatGPT就是GPT+Chat。 Chat不是一個簡單的應用場景。大家都知道微軟在跟Open AI合作過程當中,不只是做了Chat,其實他們到比爾蓋茲家裡討論了GPT這樣的東西可以用到什麼場景,最後只有Chat是最革命的,所以變成了產品。
王堅表示,當我們講「人工智慧+」的「+」時,不是加什麼東西,而是怎麼加,更重要的是一個機制創新。這個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當數據、模型、算力的規模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這時就一定要引進新的東西,那就是AI的基礎設施。
王堅說,一個事情要談到基礎設施的時候,就是一個技術滲透的終結的形式。什麼技術會對人類產生最長遠的影響?就是它變成了基礎設施。他引用紅杉資本的觀點,在雲端時代、行動時代、AI時代,基礎設施就是雲端運算。
王堅最後總結:「當你看AI、AI+、AI基礎設施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技術在革命,機制也在革命,基礎設施也在革命。沒有比這三項革命在同一時間發生再令人激動了。
王堅院士的講話,為我們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他強調了AI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並指出技術、機制和基礎設施的共同革命將創造未來,這為AI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