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OpenAI的GPT-5(代號Orion)計畫進度不如預期,面臨許多挑戰。該計畫歷時18個月,已完成至少兩輪大規模訓練,但訓練速度慢於預期,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雖然GPT-5性能有所提升,但其高昂的營運成本與目前的進展並不相符,OpenAI的研發方向與策略或許需要重新考慮。
根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OpenAI 備受關注的下一代人工智慧模式GPT-5(代號Orion)研發進度不如預期,該計畫正面臨重大挑戰。
通報披露,在為期18個月的開發過程中,OpenAI 已完成至少兩輪大規模訓練。然而,初始訓練速度低於預期,導致後續大規模訓練既耗時又成本高昂。雖然GPT-5的性能較前代有所提升,但目前的進展尚不足以證明其龐大的營運成本具有合理性。
為推動專案發展,OpenAI 採取了多管齊下的資料擷取策略。除利用公開數據和授權內容外,公司還專門僱用人員創建新數據,包括編寫程式碼和解決數學問題。同時,OpenAI 也在使用其另一個模型o1來產生合成資料。
這項消息與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 先前的報導相呼應,該通報指出GPT-5可能無法實現如以往模式般的重大突破,促使OpenAI 開始尋求新的發展策略。對此,OpenAI 尚未做出回應,但已確認今年內不會發布代號為Orion 的模型。
GPT-5專案的進展落後引發了業界對大型語言模式研發成本和預期效益的關注,也為其他AI公司提供了借鏡。未來OpenAI如何調整策略,能否克服挑戰並最終推出GPT-5,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