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們如何溝通?它們是否擁有自己的語言?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而如今,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為我們解開動物溝通之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透過AI強大的模式辨識能力,研究人員得以分析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從而深入了解它們的社會結構、溝通方式以及認知能力。從鯨魚的“方言”到非洲象的“名字”,AI正幫助我們聆聽動物們無聲的“語言”,揭開自然界中更多令人驚嘆的秘密。
在自然界中,動物們透過各種聲音進行交流,從海豚的口哨聲到大象的隆隆聲,再到鳥鳴的顫音,每一種聲音都蘊含著特定的模式和結構。這些細微的聲音差異對人類來說難以識別,但人工智慧(AI)的模式識別能力為解碼這些「野性的呼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加拿大Carleton University的鯨魚生物學家Shane Gero花了20年時間研究鯨魚的溝通方式。他發現,同一家族的鯨魚會發出特定的聲音,而不同區域的抹香鯨甚至有自己的「方言」。這些聲音,特別是稱為尾音的咔嗒聲,是鯨魚在水面上與其他鯨魚保持聯繫的方式。透過AI的幫助,研究人員能夠更快地分析這些聲音的節奏和速度,揭示了鯨魚之間共享複雜資訊的基礎。
行為生態學家Mickey Pardo透過AI發現,野生非洲像有自己的「名字」。大象使用低沉的隆隆聲進行交流,AI模型學習了這些「呼叫」的聲學特徵,並預測了接收者。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大象對特定叫聲的反應,還顯示了大象叫聲中包含的個別訊息,如性別、年齡和生理狀況。
AI也被用來發現狨猴和像海豹等其他動物的「真名」。這些研究不僅預測了動物的名字,還嘗試解碼其他“詞彙”,例如位置術語。這些發現對於理解動物的社會結構和溝通模式至關重要。
地球物種計畫的AI研究主管Olivier Pietquin正在使用AI解碼動物物種的交流,特別是烏鴉。他們創建了一個名為Voxaboxen的神經網絡,應用於研究西班牙北部腐肉烏鴉族群的交流。這些烏鴉透過語音溝通協調共同照顧幼崽的任務。
儘管AI在解碼動物語言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要打造「動物版的Google翻譯」還為時過早。動物是否能夠進行超過基本層次的交流,即有無語言的構成,還沒有公認的定義。研究人員的目標不僅是與野生動物和寵物交談,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它們的思想以及它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透過AI技術,科學家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動物的溝通模式,這不僅有助於保護瀕危物種,還可能揭示動物智慧和意識的新層面。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或許能更接近理解動物的語言,以便更好地與它們共存。
官網: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4-04050-5/index.html
人工智慧正在革新我們理解動物的方式,未來,借助AI技術,我們或許能夠真正理解動物的“語言”,建立與它們更和諧的關係,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出更大貢獻。